2013年4月20日8时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交界处发生了7.0级大地震。但自地震那一刻起,一种叫“爱”的正能量便开始在灾区内外流淌、漫溢。这种爱包括灾民之间的爱:比如姐姐为了救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地震发生那一瞬间,用自己娇弱的身体,扑在弟弟的身上,弟弟得救了,姐姐却最终不幸身亡;这种爱还包括社会之爱:为了支持丈夫去前方救灾,一个女子举办只有一个人的婚礼;成都宽窄巷子,前女国足带着女儿捐水来了;金牛万达广场,流浪歌手为灾区开起了“演唱会”……
我们习惯于安逸,却又对灾难充满好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地震看似熟悉,但又陌生,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毕竟没有经历过地震。于是,反映地震中灾难的电影、电视剧、书籍就成为读者猎奇的对象。但最近读到的这本书《爱,与你同在——芦山地震中的感动》,却有另一种感觉——它不是聚焦于展示地震的场面多么触目惊心,地震带来的毁坏多么巨大,地震带来的伤痛多么撕人心扉,而是展现地震中的希望与大爱,这种爱,因为地震中的痛而萌发,因为希望而大放异彩。
当我们被埋在黑暗的废墟里时,我们暂时与外界隔绝,庆幸上帝没有把我们带走的同时,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是绝望中放弃生命的挣扎,还是乐观地相信救援总会到来,爱终究会来拯救我们?我们的亲人、朋友、乡邻在废墟之外,是庆幸自己在地震中安然无恙,还是“爱”充满心间,奋不顾身、相扶相携地抢救生命和财产?
灾难,总是不受欢迎,然而却常常不期而遇。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唯有选择爱,才有希望,才有生命的延续。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希腊联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远征。就在出发前夕,亚历山大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分给手下将士,当有人问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他只说了两个字:“希望”。生命就犹如一条滔滔向前的河流,从希望的源头出发,意志是桨,自信是帆,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要向那充满魅力的未来奋力地流淌。亚历山大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希望对于他来说,胜于世上任何金银财宝。当一个人身处灾难之中时,希望便是它生命延续的一切。而爱,就是最大的希望。
本书作者陈新、王卉把传递爱、传递希望作为自己写作《爱,与你同在——芦山地震中的感动》的使命。芦山地震发生之后,两位作家深入地震灾区一线采访,在满目疮痍中捕捉感动的瞬间、爱的瞬间以及不屈的瞬间。之后回到成都,又在余震连连,摇曳得如同一棵风中之树的楼房里,和着感动的泪水完成了《爱,与你同在》一书的撰写。该书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爱与痛的故事,让人读后在心灵被感动的同时,还顿生要更加珍惜平凡生活之感慨。
地震中,天全县小伙吕才文,在地震来的那一刻,用胳膊护住了身边的女友肖琴,结果,女友安然无恙,吕才文头被砸破。地震中,10岁的黄肖不幸被埋在废墟中。但幸运的是,被父亲和村民们救出,送往医院的路上又遇上好心农民工和司机的帮助。宝兴县虽是“孤岛”,但有爱就能突围,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奇迹。这么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没法一一列举。
该书还配有大量精选的图片,反映出庐山地震后当地真实的场景,仿佛一幕幕爱与痛的画面就在眼前,像放电影一样,让人身临其境。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不是对政府不加限制的赞美与讴歌,不是对灾区人民无比的同情,而是灾区人民如何希望中自救的历史。
希望是一种美德,爱更是一种美德。当你身处绝境时,依然不言放弃,敢于挑战,永远心怀希望,这就是美德的体现。当别人遭遇灾难,需要援助时,你慷慨付出爱,付出帮助,付出拯救,这更是美德。当希腊神话里的人们遭遇潘多拉魔盒时,依然奋勇顽抗,不屈不挠,充满希望,这何尝不类似于芦山地震中的人们?巴尔扎克曾说过,“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句,“绝境,是希望的催生之地,更是爱的聚合之地和最真体现!”
有“希望”,有爱,即使是灾难,是地震,又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没有希望,没有爱!而《爱,与你同在》则是希望与爱的最动人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