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文学-->>内容
梦里不知身是客
时间:2013-7-12 9:38:49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一则“常回家看看”入法律的新闻,再度牵扯着所有离乡人的痛,与故乡渐行渐远,在居住之地要时常对人解释是哪里人,移民或者漂泊,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机会,也是城市化这个巨兽对我们无情的牵引。在异乡遥望故乡,是多少游子心中最无奈的距离。邓安庆的新书《柔软的距离》用素淡的笔调、悲悯的情怀将现实的无力感转化成文学的力量,将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推到世人面前。
我是陕南人,读过一些贾平凹的作品,这边的人都知道他没事就喜欢在丹凤乡里到处跑,商南农村、关中平原也都有他的足迹。他的文字基本都源自乡下谝闲传。不过,邓安庆从乡村到城市,也不是活在幻觉里,仍然在密不透风的现实中,这就看他能从中榨取什么了。
从乡村到城市,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张力让他敏感地捕捉到了当下中国最为敏感的部分——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国人生存状态。“真正的家乡我也回不去了。与自己的亲人,无法言说你在外面的生活。回到家中,沉闷的乡村生活,纠缠的人际关系,没有你想要的图书馆、网络、交通,你开始想念城市生活。这种两无着落的生活状态,是我孤独的背景。”
很多年以后,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城时的印象:“出了家乡的车站,在一家小面馆等车时,外面下着瓢泼大雨,雨脚纷沓,溅湿了我们的裤脚。我们忍着饥饿,一直在等着等着。二十多年过去了,那场大雨仿佛依旧下个不停。”是啊,初次接触城市的印象让人永生难忘。我也曾经有过很多与城市有关的“第一次”:在小城安康第一次坐电梯,到西安上大学第一次坐火车,去年才第一次坐飞机等等。我也多年没回老家,前年回了一次,可是眼前到处都是陌生人、到处都是新房子,大家都用一种很好奇的陌生眼光看着我,我知道:童年的那个乡村世界已经是另一个世界了。我们已经是没有故乡的人,我们注定流浪。
可是,我们还有亲戚,总不至于和乡村彻底断线吧?但邓安庆已经隐隐觉得:在心灵上,我们和乡下的亲人其实也断线了——“他的世界”中的表哥,“姐姐们”中的姐姐们大都变成陌生的主妇,“与兄同车”中那个陌生的亲哥哥……“我和很多乡村的表弟表妹也是如此,我甚至从出生到现在只见过他们一回,就在前年,之后就是各在一方各自生活,几乎没有交集,我常有一种割裂感,但是又没办法啊,因为我已经完全是一个城市化的人了。我对那个世界并不陌生,可是他们对我的世界是完全陌生的。”看到这句话,我对邓安庆说:“我也有这么一个陌生的亲弟弟。你哥哥还好在好好赚钱、生活,我弟弟则完全没有自己的方向、兴趣,我和他也很陌生,我喜欢的书他从来不喜欢,我喜欢的别的东西也是,我们两个很少联系。”他告诉我说:“我不想和家人联系,你是不是觉得我很冷漠?”我说:“有时我也是这样觉得,真的是这样。”——原来,我们都在各自的流浪中变得互相陌生,这是一种可怕的趋势:终有一天,我们的亲人看我们的眼神,也会变成我们看待外星人的眼神吧?可是,我们又能怎么办呢?一切都在向前,无法停止……
“店老板的儿子王国良八岁,烟龄六年。”回去的路上,老员工兴兴头头是道地说,“你们看他那吸烟的架势,知道不是我吹的吧。人家两岁的时候刚学会走路,就在麻将桌里头钻来钻去,捡人们丢剩下的东西吃。人家扔下没吸完的烟头,他也拿起来抽。一抽大家都瞧见了,觉得好玩。就真有人拿烟给他点上,让他吸着玩。”没有丝毫炫技,安庆对城市的描写精准到位,就像美术写生,读来却意味深长。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