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文学-->>内容
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
时间:2013-7-11 8:38:07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眷恋着故乡的土地,它给予我生活的力量和勇气!每每想起生我养我的故乡时,一部展现人生苦乐年华的大片就会放影于眼前,不知不觉中泪水已湿润了我的眼睛。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集体生产,合作一体化吃大锅饭,生产队分的那点粮食只够填饱肚子。记忆中我们是吃窝窝头配咸菜、穿补丁衣服长大的。咸菜是自己家腌的,秋天收的水萝卜加上盐水泡在缸里腌制起来,就成了饭桌上顿顿离不开的下饭菜。这日子过得虽然比较艰苦,但比起祖辈们吃糠咽菜来充饥的话,倒感觉自己很幸福了。那时的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了身上穿的衣服是新的,脚上鞋袜是新的,就连小姑娘们扎辫子的头绳也都是新的,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就连吃的东西也是极丰富的,什么糖啦、瓜子啦、爆玉米花啦、桔子啦……这些平常很少见更很少吃的好东西,这时会让我们小孩子放开肚子吃个够。那愉快的心情,美妙极了。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把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这一举动带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看吧,村民们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眨眼的工夫庄稼就增添了不少成色。不用催,不用叫,各家忙着各家的,比赛似的看谁家粮食收获的多,有谁家粮食高产了,就像学生考了高分一样高兴,心里像蜜一样甜。“包产到户”奇迹般地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庄里乡亲都吃上了大白面馍。人们在这土地上付出着血汗和艰辛,也收获着欢乐和幸福,从此庄稼人的生活有了新的奔头。
1990年,对于桓台人来说是极不寻常的日子。粮食亩产达千斤,完成了“吨粮”大关,桓台成为了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记得我们时事政治考试时,就有这样一道试题“江北第一个吨粮县是哪个县?”我毫不犹豫地写上了“桓台县”,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心里那个美呀,那个喜呀,这是我们全县劳动人民的骄傲,我为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感到自豪。是他们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的劳作换来了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是他们用那布满老茧的粗糙的双手,赢得了这叫响大江南北的光荣称号。
三十多年来时代变迁,故乡也在悄然变化着,我见证了她沧桑蜕变的点点滴滴。现在的家乡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肩挑扁担一桶一桶往家担水;做饭用上了天然气,烧柴禾做饭时那炊烟袅袅的情景也成了记忆;液晶彩电替代了黑白电视机,有线电视图像更清晰,色彩更艳丽;那尘土飞扬的泥土路修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小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村里还安装起了各种各样的健身娱乐器械……这是我儿时的故乡吗?她变了,她紧跟着时代的步伐颇具品位地打扮着自己,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优美!
农村飞跃似的发展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庄稼人也赶上了城里人,吃穿住行,件件不比城里差。你看那吃的,超市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叫上名或叫不上名的,任你挎着篮子挑选个够。瞧那穿的,身上衣服不再仅仅为了遮羞保暖,还要款式新颖、色彩绚丽、漂亮大方,大家都在潇潇洒洒地追求着时尚美。再瞅一眼那住宅小区,住房在为了遮风挡雨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干净、明亮、整洁、舒适……这些只有在书本中见到的名词如今变成了现实。如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日子比蜜还甜。父老乡亲正意气风发地行走在生活的大道上,唱着热情的赞歌一路走向富裕,走向幸福,走进了新时代!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自己身在何方,我永远真诚地热恋着我的故乡!我深情地爱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因为这里不断地在酝酿着希望,升华着梦想……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