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中国
时间:2013-7-8 8:30:16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记得年幼时初学历史,那时若提到对“中国”二字的印象,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两组截然不同的形象,各自牵引着心中不同的情感。第一组属于古代中国,让我由衷地感到崇拜与骄傲:我会想到中国的壮丽河山、万里长城,会想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圣人先贤、历朝历代的英雄豪杰,会想到或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或雕梁画栋廊腰缦回的古式建筑,会想到汉唐时威加海内、四夷臣服的恢弘气度,会想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份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扎根于我的心中,融进了我的血液,那时的中国确实是一个自信的中国。
相比之下,第二组仿佛突然失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那便是近代的中国。我会想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会想到鲁迅笔下愚昧麻木的国民,会想到有志气的志士仁人在“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之后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理论,那时的中国恐怕很难不在列强面前自卑。
回顾古代中国,虽然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上与今天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但古代中国散发出来的那种自信感觉仍然令我心驰神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一个重归自信中国的梦想。我的中国梦,简而言之,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回归自信中国。
我梦想中的中国所拥有的自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根基深厚、由内而外的健康自信,而不是讳疾忌医、对问题视而不见的盲目自信。这让我想起晚清时期,面对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进步人士提出学习西方长技,然而顽固保守的官僚士大夫却将西方的进步科学技术贬斥为“奇技淫巧”,把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称之为“以夷变夏”,这种不合时宜的对“华尊夷卑”的坚持,不仅不是自信,而恰恰是出于深深的自卑感,成为了株守一隅、夜郎自大的“夏虫”和“井底之蛙”。
我梦想中的自信中国,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之下,把自信深深植根于国富民强的现实之中,立足于健全的法律、科学民主的政治制度、高效廉洁的政府和高素质国民的基础之上,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公平正义,企业与个人都受到科学完善的制度与法律制约,同时也拥有公平的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让我感受到强烈的精神共鸣。今天的中国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中国梦,体现的正是对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和改革前行的自信。
“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不同时期的中国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创造了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所作出的历史抉择。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面对实现国家自信、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青年责无旁贷。美哉,我自信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青年,与国无疆!
(作者单位:荆家镇人民政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