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少海-->>内容
一本让我流泪的书
——读《草原的孩子》
时间:2013-6-27 9:55:16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有时候,人好像真是被动地跟着命运行走,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好多情况下都由不得自己,就连什么时候能读到什么书,都好像是冥冥之中定好的。虽然,也肯定不完全是这样,但是好多时候,这其中的缘由,又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草原的孩子》这本书。封面干净素雅,大约一指厚,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现代诗歌、散文和小说。随便翻了翻,我就把目光情有独钟地停留在散文上面了,因为自己喜欢散文那种随心所欲的风格。我挑了一篇名为《切嘎尔宝》(切,藏语狗,嘎尔宝藏语白色)的文章慢慢地读了起来,文字很流畅,感情很真挚,很快我就进入了这些文字营造的世界。
    读着读着,我感到自己的眼球隐隐地发胀,有种特别想流泪的感觉……读到结束时,我哭了,由于在车上,不能出声,只能任泪水从脸颊滚落。这种哭,是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的内心被文章中的“我”与那只名叫“切嘎尔宝”的藏獒之间的“友情”彻底打动。那只獒对“我”的忠诚,“我”对獒的无尽思念,纠结萦绕在整篇文章之中,就在这只白色藏獒绝食而死的一瞬,这种人与獒之间的情感交融碰撞在了一起,让人悲怆不已。更让人痛伤不已的是,这只陪伴“我”,接送“我”和同伴上学的獒,在死去后,竟然被附近的矿工挖出来吃掉了,连一丝皮毛都没有留下,让人无处去寄托这血融与水的深情。文章写到这里叙事的“我”哭了,读文章的我也哭了。
    《草原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每篇文章几乎都是因情而发,因情而写,篇篇都饱含真情,没有一篇是敷衍的应酬之作,没有一篇是无病呻吟的牵强之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的作品,其实是在写自己体悟的人生认识、人生感受,说白了就是在写自己的情感。这本书从头至尾,没有一丝一毫的浮夸,却把真情丝丝入扣地融入到了书里面的每一个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几乎可以为草原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多么深沉厚重的爱呀!这也是作者用《草原的孩子》作书名的缘由。
    虽然,书中还有其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学生时代和城市生活的内容,但是无论哪一篇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让人嗅到草原青稞的味道,书中各篇情感的宣泄,一如既往地真诚自然,像酥油奶茶一样清香淳朴。书中文字,几乎全部是作者个人情感和认识的自然流露,书中文字行进的节奏也几乎是紧密追随着情感行进的节奏,它们一起和弦共舞,唱出了一曲草原之子的嘹亮歌声。
    在这本书里,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散文、小说,都是那么的感人至深,令人遐想不已,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作者的写作基本上都建立在个人生活经历的基础之上。如果只是泛泛地道听途说,根据这些扑风捉影搞来的信息,在书房加工创作,是写不出这么感人的作品的。
    看完整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尽管本书的作者名气不大,但他的书却让人感动,甚至流泪。本书饱含作者的真情,这种情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豪情,却能将你久久地萦绕,在一瞬间击中你内心最为脆弱的部分,让你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书中情感的真诚动人;没有真情实感,纵使你洋洋洒洒写下百万文字,也不会赢得读者的一声赞扬。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支持,文学艺术的创作就几乎是无源之水。在写作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生活,去感受生活的纷繁复杂,去捕捉人们在特定时空中内心与灵魂的瞬间颤动,这样的作品,才会因实际真实而动人,引起读者久违的共鸣。
    这本书给我了一个感动,它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也希望大家把这份感动继续传递下去。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