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王氏家族是一个从平民之家发展起来的官僚世家。明中期,这个家族以科举起家成为望族,此后凭借孝悌好学的家风、良好的家庭教育、经世治学的处世哲学等创造了“科甲之盛,海内新城王氏第一”的仕林佳话。
据统计,新城王氏家族自明嘉靖辛丑(1541年)至清道光丙申(1836年)295年间,共出进士30人,举人52人,出仕者113人,诸生896人,其中王象乾、王象晋、王象春、王士禄、王士禛最为杰出,是彪炳史册的桓台历史文化名人。新城王氏家族依靠科举,在明清两朝成为显赫的科举望族,素有江北青箱的美誉。
尽管新城王氏家族在仕途上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但是在新城镇却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新城王半朝,不如耿家一根毛。”耿家,即明代以耿鸣世为代表的新城又一名门旺族。
四合院和一排一排的砖瓦平房,碎砖铺成的甬道,青石台阶和原木廊柱,雕龙刻凤的房檐门石……走进位于新城镇的耿家大院恍惚间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那些历尽沧桑的青砖灰瓦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这里曾经住过的人和发生的事。耿家大院就是耿氏家族生活居住的地方。清朝后期,耿氏就成为新城最有实力的家族,因此,该院就成为古县城中最大的院落之一。
耿家大院位于新城镇东南隅,是耿氏家族在新城的住宅及商铺。原先是规模宏大的院落,由于历史的变迁,该建筑群破坏严重,现存建筑占地近10亩,保留下了6处四合院,其中有四处保存完整的四合院。东西宽50米,南北长120米,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共计60间房屋,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呈现出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耿氏家族重学崇儒、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多位族人为官,其家族共出了7名进士。该大院就是明朝耿鸣世、耿庭柏父子进士的故居。
耿鸣世为明朝隆庆戊辰进士,为官20余年,先后任邢台知县,刑部、礼部主事,广西、山西道监察使巡按、浙江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在邢台任职四载,为民办了很多好事,深受民众爱戴,为其建立“德政祠”以此纪念。其在邢台任职时,有碑文记载:“邢台灾荒大旱,耿公骑马巡行郊野。见有小泉下流者数处,喜曰是何居也。于是建闸开渠,教民以灌溉之法,张村诸乡田数百顷成沃壤矣。岁时劝农力耕,置仓廪修积贮。诸开垦荒基……种谷栽树。”碑文的记载,足见耿鸣世为国爱民,深谙百姓疾苦。
耿鸣世的儿子耿庭柏,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中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浙江山阴县令等职。万历年间,耿庭柏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文选司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班轶迁升,改调之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管干部的提拔、调动事宜。故为吏部职权最重要的一司。职务虽小,但是权力大,管的事情重要。因当时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吏部尚书缺职未补,耿庭柏便为吏部的实际掌权者,其职务虽为司官,但其权力却位同尚书。当时新城王氏家族在朝廷掌握权力者居多,倾近半朝,权倾朝野,显赫一时,在当时的新城轰动一时。耿庭柏虽是“吏部文选司”一职,在当时来讲,所有官员的管理,包括王家的人提拔、调动、升迁都得经过“耿庭柏”过目把关上报审批。因此在当时的新城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新城王半朝,不如耿家一根毛”。
尽管新城耿氏家族在科举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清后期至民国,耿氏家族主要以商业为主,成为当时新城最有势力的家族,其工厂和店铺遍及济南、张店等地。至清代耿曰桐时,新城耿家拥有土地720亩,并承包学田200亩。清末在周村创建庆和永批发庄和德庆银炉。
耿曰桐第六子耿筱琴继承父业,在周村以经营纺织业和金融业为主,发展成为资金达数十万两白银的民族资本家。耿家大院现存至今的大部分建筑当是耿筱琴所建。耿筱琴生于1885年,青年时就读于济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先后任音乐、美术教师,后返新城故里经商,陆续在周村、济南、徐州、上海等地建有“庆和永”布庄连锁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耿筱琴在济南创办了德和永印染厂,成为名扬桓台、济南等地的商界名流。耿氏虽家道富足,但耿筱琴一生为福怀仁,乐善好施,捐建多处学堂,经常周济灾民,举办修桥铺路、泽被乡里的慈善事业。
耿筱琴一如他的先人耿鸣世,在新城留下了极好的名声。据新城镇城东村一些老人们回忆,解放初实行土改的时候,当地老百姓都尽最大努力保护他,游街的时候让他坐在爬犁上,盖上厚厚的棉被,象征性地在镇里转了一圈。
据《黄桑古韵》一书记载,张店街里有四大家族,分别是耿、张、赵、王,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耿家。耿氏家族进入张店,略晚于张氏家族。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耿氏家族才异峰突起,以其强劲的社会经济实力,成为张店第一大户。耿家中的三个兄弟,在张店大街修建了规模、样式基本相同的三座大门,人称“三户大门”。据了解,张店曾经的古城墙就是由新城耿氏家族牵头修建的。据相关资料记载,太平天国失败后,长毛子(太平天国余部)进犯,把张店抢光、烧净。于是,新城耿氏家族利用藏在潘庄、解营的上万石粮食,修建起了抵御土匪袭击的城墙。
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新城耿氏家族保存下来的文物大都损毁,即便是耿家大院也是损毁严重。新城镇城东村党支部书记岳本昌说:“耿家大院原来横跨多福胡同南北两侧,南侧包括两处四合院、马厩、菜园、场院、仓库等,现均已拆除,改建为新城镇中心小学;北侧包括六处四合院和家祠。由于民国初年曾有过较大规模的改建和翻修,现存宅院多为民国风格。”在现在保留下来的耿家大院里,每处房屋的顶部都有一个烟囱,岳本昌告诉记者,那时的人们为了冬季取暖,富贵人家在修建房屋时都会装有地炉。如今,400多年过去了,长期闲置的耿家大院已是芳草萋萋,但无论是其墙壁上的精美石刻,还是那些历经风雨的烟囱,都在诉说着当年耿氏家族的繁华与富贵。
近年来,新城耿氏家族遗留下来的文物屡屡浮出水面。2009年,桓台县王渔洋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桓台县新城镇城东村马氏院内发现一块明代太湖石。该太湖石现高出地面近2米,最大围3米,上面还盘绕百年紫藤。据院内主人介绍,这块太湖石埋在地下还足有一米,且有底座。据考证,该太湖石所在位置原是耿氏家族中的耿曰椿别墅。
耿曰椿,新城耿氏家族著名的历史人物,累官至浙江盐清道(正三品)。他为官清正,恪尽职守,死于任内。耿曰椿别墅原有过厅三间,倒座三间,大门一个,后花园一处。又据耿氏后人讲,新城耿氏与博山孙氏(孙廷铨——“孙阁老”)是世家联姻,该太湖石早年为孙家故物,俗称“狮子头”,明末清初时由博山移置新城耿氏别墅。
耿曰椿任职贵州司主稿期间,成绩卓著,道光皇帝给在桓台老家耿曰椿的祖父母下达了圣旨,表彰耿曰椿。这道圣旨现保存在张店的一名市民手中。
现在,耿家大院与延续了400余年的浮华作别,逐渐陷入寂寥之中,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在满院的荒草与黄叶陪伴下,默默回味过去的时光。但新城耿氏家族的后人依然在用自己的努力延续着家族的辉煌。
2009年发现的原存在耿曰椿别墅内的一块太湖石,该太湖石早年为孙家故物,俗称“狮子头”,明末清初时由博山移置新城耿氏别墅。
位于新城王渔洋故居内的池北书库
保存在桓台博物馆内耿鸣世画像,耿鸣世是新城耿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耿鸣世为官20余年,赢得爱民亲民的好名声。
(杨成见 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