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一代正宗神韵传世
时间:2013-12-10 9:01:31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与王士禛故居原状生活区比肩相邻的是生平陈列区。在这里,沿着王士禛成长发展的道路,用七个主题单元生动、详尽地介绍和展示了其一生的坎坷经历和突出成就,特别是对他的文学成就和清正为官浓墨重彩地进行了描绘。
    从原状生活区大门往西,沿着石板路行走不过百步,绕过王士禛主题雕塑,便到了生平陈列区。大门牌匾上所书“王士禛纪念馆”六个金色、隽永的大字,是大书法家启功题字,黑色的油漆大门让人倍感端庄、肃静,这样的园林环境让人的心很自然地慢慢安静了下来。
    推门而入,像是打开了一个封存久远的历史档案馆。眼前一片开阔,迎门影壁墙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清慎勤”三个遒劲的浮雕大字,与故居正门牌坊上评价其文学成就的“一代正宗”遥相呼应,这既是对王士禛勤勉职守、廉洁清正的赞赏和推崇,也是对后来人的勉励和鞭策。

 

石砖路、影壁墙

    从原状生活区来到生平陈列区,整个院子的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原状生活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不同,这个院落更多地呈现出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门窗的上端是半圆拱形,房屋的高矮和体量大小也突破了明清建筑的严格制式,有的院落当中,两侧厢房的屋脊和屋檐比正房高出一截,门廊和门窗的样式更简洁明朗。
    据介绍,清朝末年随着王氏家族败落,王氏后人将这处院落卖给了济南一户盐商冯冠儒,冯氏入住之后按照当时流行的风格对院落进行了整修,留下了民国建筑的特色,因此,故居又称为冯家花园。解放后,故居改为粮所,直到2007年正式移交文化部门管理使用。
    王士禛纪念馆的第一进院落基本上没有了四合院的布局,一个纵深很长的院子,南端是倒座房,西侧是一排6间西屋。从南门到影壁墙中间的石砖路很有特色,路面的青砖不是平铺上去的,而是采用了侧面竖直铺设,大大增强了砖体的承重能力。石砖路左边庭院当中是一片草坪,“母亲问学”和“康熙召对”两组铜铸雕塑生动形象,主题鲜明,与院落当中的两个主题单元内外呼应。这一进院落当中共有3个展厅,除了生平陈列区序厅之外,还有“金榜题名”和“宦途通达”,分别讲述王士禛读书科举和历仕经历。

 

序厅内景铜雕画


    南倒座是生平陈列区序厅,一进门,“一代正宗王士禛”7个大字映入眼帘,标题字下方的《雨中度故关》是王士禛的神韵诗代表作之一,也是被康熙皇帝熟谙能诵的一首诗。康熙十一年(1672),王士禛奉旨典四川乡试,途经河北故关,留下了这首诗,后来收入《蜀道集》。序厅内,除了正面墙上简短的文字介绍王士禛生平和大事记,其余三面铜浮雕,简洁鲜明地概括了王士禛不朽的一生,在现代灯光的映照下,金碧辉煌,栩栩如生。“大槐王氏”、“公车进京”、“金榜题名”、“秋柳诗社”、“推官扬州”、“翰苑词臣”等场景,展现了王士禛波澜壮阔的人生长卷。
    王士禛幼承家学,早慧聪颖,7岁入塾读书,受知于祖父王象晋和长兄王士禄,自小表现出良好的诗文天赋。8岁能诗,12岁能赋,15岁刊行第一步诗集《落笺堂初稿》。18岁中举,24岁在济南大明湖秋柳结社,写下传世名篇《秋柳四章》。25岁与哥哥王士禄、王士祜一同进京赶考,时称“三王”。兄弟三人先后考中进士,誉为“一门三进士”,王士禛列二甲36名。26岁授扬州推官,康熙十七年(1678)特旨入翰林,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改词臣第一人。此后历任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经筵讲官、兵部督捕右侍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累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失出降官,康熙四十九年(1710)降旨复职,因重病在身,无法复职。康熙五十年(1711)故于新城。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被改名士正,乾隆时诏改士祯,并赐谥文简。
    在金榜题名展厅,一进门南墙上展示的是当年王士禛中进士时的进士榜,从中可以找到“第二甲第三十六名王士禛山东济南府新城县人”。榜文正上方是一块清代的进士匾。展厅西墙上是有关科举考试情况介绍,整个展厅以王士禛读书科举为线索,形成了一个“明清科举”的科普展。

 

金榜题名展室内景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里以国画、文物影印件、照片等形式展示了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场、考卷和准考证。清代准考证,正中为考生名字,顶上表明考生身份,为防止替考等作弊行为,名字两侧分别注有考生的体貌特征,如“面形方、面色白、身中、无须”等。此外,展厅内还展示了卷票,考生报名时发给卷票,入考场后,凭卷票领取试卷。另外,除了王士禛及其家族成员与科举有关的知识之外,还介绍了与王士禛有关的诸多“文化名人”的科举之路,比如蒲松龄、孔尚任等。
    在宦途通达展厅,首先了解到的是王士禛历仕录。王士禛一生为官45年,历16任,其中27年为康熙近臣。以此为引子,对明清官制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展示,与王士禛及其家族有关的府院和职务,比如翰林院、南书房、詹事府等,也作了画龙点睛的解读。
    从迎门影壁往西跨过一个侧门,便进入了生平陈列区的第二进院子,这是一个精致的独立小院,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的家庭教育环境。南屋是王氏私塾主展厅,室内中间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像,西边是家塾场景,东边是硅胶人写真“读书东堂”场景,年末大雪之夜王士禛四兄弟聚集在东堂饮酒对诗,每作成一首,便击掌庆祝。场景中,王士禛在酒桌旁踱步吟诗,三个哥哥击掌赞喝,背景油画中,书架上一摞摞厚厚的书卷再现了王氏家族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在王士禛的成长过程中,祖父、兄长都是他的良师益友,良好的家庭环境成为培养一代诗宗成长的沃土。
    出了王氏私塾,往北经过一个屏门便是第三进院落,院子里种了木瓜和紫藤,这里的三个展厅便是诗宗神韵专题展,集中展示了王士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成就。
    院子西边是诗宗神韵第一展厅主要记述了王士禛神韵诗的发轫和在扬州时期的文学成就。这个展室内,最醒目的就是占满了整个南墙的王士禛神韵诗的代表作《秋柳四章》,也是清代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王士禛客居济南时,与诸名士云集大明湖。时值金秋,见杨柳叶黄,飘拂水际,怅然有感,赋《秋柳》。《秋柳四章》全诗通篇写柳,却不见一个“柳”字,24岁的王士禛用其过人的才情和创作技巧,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下了传唱整个清代的名篇,后世许多学者把这组诗誉为神韵诗的真正发端。
    诗成轰动一时。秋柳诗问世后,唱和者众多,包括顾炎武、朱彝尊等大家,因此秋柳诗一直被认为是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一首诗,这场官司一直打到乾隆帝,差点被打入文字狱,然而非常喜欢王士禛神韵诗的乾隆皇帝亲手将这首诗解救出来,并且给予高度褒奖,以至于当年因被贬未获赐谥的王士禛,被乾隆帝赐谥为文简。《清史稿》评价说,“士祯以诗被遇,清和粹美,蔚为一代正宗。”

 

诗宗神韵展室外景


    扬州五年是王士禛一生创作的高峰期,期间作诗1600余首,占他一生诗作的三分之一。离任时两袖清风,诗曰“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在扬州期间组织了三次修禊,奠定了王士禛在东南诗坛的领袖地位。
    关于王士禛为何自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在这个展室,便可找到答案。顺治十八年初春,王士禛到苏州、无锡,游览太湖,喜爱湖中渔洋山,取以自号。此行作诗六十余首,题为《入吴集》。其后到江宁、南京,结集《白门集》。
    院子东厢为诗宗神韵第二展室,全面展示了王士禛在京城的文学成就,入室但见东墙上有一张巨幅王士禛宦游图,清晰地展现了他曾经五次奉旨典试的经历。此外,王士禛喜好自然,热爱山水,先后到四川、广东等地游历,壮丽河山使他诗兴大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人生体验,既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也影响了他的文风。
    院子北屋是诗宗神韵第三展室。西侧硅胶人场景还原了王士禛在扬州期间虹桥唱和、诗兴盎然的情景,在修复过程中将此场景辅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给予展示,多媒体开启后,虹桥美景在光影的作用下,湖水碧波荡漾,柳枝迎风轻拂,背景墙上循环播放着虹桥诗词,湖中小船也随着优雅的音乐轻轻摇荡。室内展柜里展出了不同时期刊印的王士禛代表作。

 

虹桥唱和场景


    清初诗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康熙时期,王士禛走上诗坛,独创诗论“神韵”说,开启了一代诗风,引领诗坛达半个世纪之久。王士禛一生文政兼从,著述不辍,卷帙浩翰,诗、文、词、杂著等多达30余种560余卷,被誉为“一代正宗”、“文坛领袖”,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集大成者。
    诗宗神韵第三展室北墙上集中展示了历代名家对王士禛的评价。乾隆皇帝说:“士正绩学工诗,在本朝诸家中,流派较正,宜示褒,为稽古者劝。”钱钟书评价说:“可见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至善尽美。”季羡林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影响广被,俨然成为诗艺理论的大家。”
    感受完王士禛神韵诗的魅力,走出这个小院,眼前移步易景的古典园林景观甚是引人入胜。满廊的紫藤,刻有诗句的景观石,无处不透着诗情画意。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