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家人眼含热泪的注视与无声的致敬中,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告别仪式在桓台县起凤镇夏五村徐少春家中举行,没有繁复的流程,只有至亲的陪伴和对逝者选择的深深理解。与病魔抗争多年的徐少春最终兑现了生前的庄严承诺,完成了遗体和角膜的无偿捐献,这份沉甸甸的生命馈赠,为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他人重见光明带去了希望,更在人们心中刻下关于奉献与勇气的永恒印记。
清苦童年铸就坚韧人生
1965年3月5日,徐少春出生于夏五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中兄弟姊妹众多,生活异常清苦。“想要的东西,父母往往有心无力。”这份早早体会到的现实,反而锻造了徐少春骨子里的要强与自律。邻居们回忆:“少春从小就知道,想要什么,得靠自己拼。”无论是学业还是后来的工作,他都投入十二分的努力,力求做到最好,“凡是他认准的事,都能干得特别出色”。
劳作之余,书籍和画笔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他嗜书如命,广泛涉猎;也钟情绘画,用色彩描绘心中的天地。这份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支撑着他走过人生的风雨。
病痛折磨中萌生大爱宏愿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徐少春。多年间,他饱受疾病的反复折磨。为了求医问药,他拖着病体,辗转于各大医院之间。每一次治疗都伴随着希望与失望的轮回,对健康的深切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正是在这段与病魔艰难搏斗的漫长岁月里,一个超越个体生命的宏愿在他心中坚定地生根发芽——捐献自己的遗体和角膜。他曾多次向家人和亲友袒露心声:“我自己经历了太多病痛的苦,知道健康的珍贵。我这身体,如果最后还能帮到别人,给绝望的人一份希望,那这一生,就真的值了。”他更殷切地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参与进来。照亮别人,其实是升华自己。”
生命接力,大爱永续
早在2012年,徐少春、崔宝珍夫妇就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他多次郑重表达捐献意愿:“愿这微薄的奉献,给需要的人一份希望;更盼以此微光,吸引更多同行者——唯有照亮他人,方能真正升华自身。”
生命虽逝,光热长存。徐少春的选择,不仅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的终极升华,其壮举更是对当下器官捐献供需比例严重失衡现状的深刻回应。据相关机构统计,一个捐献者平均可挽救数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并惠及众多需要角膜、组织移植的患者。他的行动,如一粒火种,点燃了公众对生命接力的关注与参与热情。徐少春虽已远去,但他以血肉之躯铺就的生命之桥,将长久连接生与死的两岸——平凡生命因非凡选择而抵达永恒,微光汇聚终成照亮人间的大爱星河。
“徐少春先生的无私奉献,超越了传统观念藩篱,体现了新时代公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桓台县红十字会负责人说道,“这份馈赠是绝望中的曙光,是对‘生命永续’最震撼的诠释。我们呼吁更多志愿者加入登记行列,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绽放华彩,让每一次告别都蕴含重生的力量。”
据了解,如果想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登记:一、网站登记: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网站进行线上登记;二、微信登记:搜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志愿登记”;三、线下登记:1.可到桓台县红十字会登记,联系方式:0533-8219180,地址:桓台县商学街280号(县卫生健康局三楼东),2.各医院医学捐献服务咨询处,桓台县人民医院:8228910,桓台县中医院:8263005,桓台县妇幼保健院:8210412。遗体器官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家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患者申请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其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曾经捐献遗体器官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排序。
(桓台融媒记者 王世发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