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以“职教强国”为己任,以“让每一名学生成才”为理念,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努力打造校地企、产科教、学训创、教学做“四个一体”的新质平台,新质专业、新质课程、新质服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服务发展的核心能力,精准培养更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全景教室
校地企一体,打造新质平台。针对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由单一环节创新转向整个产业链条或产业生态圈创新的特点,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同建设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根据区域产业形态和对技术创新要求的“新质”平台。一是积极发挥学校职业教育优势,通过各地市政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二是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模式。三是着力推进产教融合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校已与多个地方政府及236家知名企业开展了深入的战略合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等知名企业均在学校建有实训中心。承担教育部产学结合、供需对接就业协同育人项目61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10余门,合编教材52种。
智能机器人教学
产科教一体,打造新质专业。学校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布局以及产业链数字化和绿色化需求,规划与之相契合的专业体系和教育资源,确保育人要素与生产要素匹配对接和融合统一。一是对标行业岗位需求,按结果导向反向设计,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计标准,及时更新专业设置,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战略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打破院系之间的组织边界,围绕专业群建设,重新调整、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新以专业群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应对产业集群对体系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推进专业建设迭代升级。目前,学校开设67个本、专科专业,建有省级特色、品牌、高水平专业(群)13个,建立了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智库和13个校级科研平台。形成了文、经、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专业群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发展格局。
VR思政课堂
学训创一体,打造新质课程。学校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从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切入,将技术技能和思想素养、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科学素养、数字素养、绿色素养充分融合,打造新质课程,提升教育效果。一是重塑通识课程,再现课堂生态,校企共创基于产业链群、职业岗位、工程项目、工作场景的新技术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二是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构建基于AI、VR和AR技术的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实现课程输出智慧化。三是构建“1.2.4”塔式创新创业新模式,落实专创融合、赛课融合、师生融合、校政企融合,推进课程效果再优化。目前学校建有12个现代化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227个,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余门,特别是学校设立的元宇宙研究院,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开发出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多次亮相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亚运会、北京中关村高层论坛等大型活动。
校领导与海外山外大学子亲切交流
教学做一体,打造新质服务。学校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融合全球创新资源,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一是充分发挥外事特色,推行“外事知识+外语水平+综合素质+能力素养”的模块化整体性培养目标。二是基于OBE教育理论,构建“三全优化 多元协同”运行保障机制。三是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制订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鼓励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四是创建“山外大外语学习模式”。目前,学校已与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有深度合作,并先后在德国、菲律宾设立了班墨学院、在韩国设立了丝路学院。校电视台定制11个语种的节目每周进教室,翻译中心借助人智交互技术开展多语种翻译训练和社会服务,近三年横向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年均到款额超过1500万元,师生参与省部级重大外事活动中服务37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