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正能量-->>内容
青岛:农为本 做强“基础产业”
时间:2024/6/5 11:26:58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为青岛加力“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下,青岛正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学习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农业强市,让农业的结构更优、效益更高、显示度更强。

青岛拥有广阔的农村腹地,是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所辖10个区市有7个为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有90个是涉农镇街,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9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8%,其中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从事乡村相关产业。无论是从区域分布、产业体量还是人员构成上来看,都促使青岛必须解答好做强做优农业这个必答题,从而让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成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强支撑”。

平度市崔家集镇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西红柿种植大棚

对于这个“压舱石”“强支撑”,我们充满期待。首先,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只有农业强了,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定、人心安定,经济大局才能稳住,为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和发展的动力。其次,作为“产业”,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再次,还要让现代农业成为消弭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一招”,为农民工在城乡间进退有据、平稳流动提供一个稳固的“三农”大后方。

夯实“根基”

无论什么时候,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都是一个地区筑基、托底的“重中之重”。

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夺取夏粮丰收对于稳定全年粮食产量、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当前,全国麦收已进入收获高峰,青岛麦收也已进入最后的“冲刺期”。对标国内先进地区,青岛如何稳稳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座,为“中国粮仓”“齐鲁粮仓”多贡献优质青岛粮,持续充实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种子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关涉农产品全球竞争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要擦亮“种子芯片”,更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青岛发展种业有基础、有潜力。全市拥有各类种业企业1100余家,是全国重要的大白菜、花生、小麦、蓝莓等良种繁育基地,在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等大种业板块中均有细分领域单项冠军。9家单位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种业阵型企业,在全国率先设立“种子金”。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地区,对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青岛需聚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探索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应用、种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区域农业基础好、科研实力强的优势,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展现青岛作为。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装备支撑、技术引领和劳动替代作用。要聚力“机械强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青岛在主要农作物、畜牧业、水产业等领域全程机械化全国领先。下一步,应自我加压、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打造标志性高端农机产品为抓手,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自主研发的新农机投入农业生产。探索一批以大规模农田为基础、以智慧农机为主力的无人农场、无人牧场等,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应用,通过数实融合推动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

设施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不确定性,是农业“跨上综合性商品经济的大农业新台阶”的重要标志。要发力设施农业,让其成为提升农业质效、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主要阵地。

青岛设施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市设施种植面积52.6万亩,建成规模化设施养殖场2700余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有效保障重要农产品全年稳定供应。在此基础上,青岛要持续推动设施农业发展“质优效高”。优化空间布局,在设施农业主产区,支持建设田头预冷、分级包装、贮运保鲜等冷链设施,提高农产品初加工层次。发展面向未来的智能设施农业,加快老旧设施装备升级、推广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持续“加码”

近年来,每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会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显示出对乡村产业的重视。正如上文所说,作为“产业”,在夯实“压舱石”的基础之上,我们对农业更抱有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期待。

农业到底挣不挣钱?未来的机会点在哪里?这个问题,是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农业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回报较慢,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近年来,得益于规模化、研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农业的前景可期。

那么,如何在这场持久战里“突围”?一个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以“环环相扣”的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更高附加值,并且同步带动小农户接轨现代农业,实现富民增收。

青岛因地制宜,探索将种植优势放大至产业优势,发展了2条千亿级、8条百亿级和15条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在各区市中,崂山的茶产业链、黄岛的蓝莓产业链、莱西的花生产业链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条,成为当地群众“家门口”增收致富的有效抓手。

但是也应看到,时下产业链还相对松散,壮大产业、富民增收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激发。这便需要有一个类似“意见领袖”般的角色,在农业“链式”发展的过程中,串联起前端种养殖、中端产品加工和后端对接市场的各个环节,这个角色要足够“强大”,具有对整个链条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要具有市场敏锐性和抗风险的能力。

龙头企业是承担这一角色的最佳选择。

青岛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5家,24家农业企业进入中国农业企业500强、4家进入100强,挺起了产业化的“脊梁”。

看重其自身实力和影响力、激发其带动整个农业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青岛创新性地从龙头企业中优选18家龙头企业作为“链主”,推动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产业发展引领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作用正在显现。以青岛天祥食品集团为例,其不仅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花生产业链“链主”企业。促进“全链条升值”,企业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与农户展开利益联结,带动周边种植面积50万亩、农户15万余户,年均促进农民增收约4000万元。

不断提升农业价值链,还要聚力做好“加工”这个关键环节。从初级农产品到身价成倍翻番的加工产品,其间体现的是科技创新的加持、加工设备的迭代和加工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的能力。青岛要不断精进这些“点位”,打开农产品增值增效新空间。当前,青岛农产品已出口至173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农产品出口额440.5亿元,占全省29.8%、全国6.3%,连续9年保持全国城市首位,已展示出做大做强的实力。

“全链条升级”农业产业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效益提升,也加码了投资者的信心。数据可以印证,今年一季度,全市农业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71亿元,带动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高于去年同期近50个百分点。

弥合“城乡差”

城与乡,是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共同体。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理顺“城”这一边,更要顾好“乡”这一头。

在这方面,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成都西片区,围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宜居宜业城乡环境,推动要素双向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除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保留城乡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等重点任务,探索了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纵观青岛,这座沿海开放城市农村腹地广阔,但对比城区的繁华与现代,农村还存有面貌不新、配套欠缺、活力不足等短板弱项,这些“城乡差”如果不及时消弭,那么将会影响农村居民的增产增收,亦无法回应城市居民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和乡愁向往。只有打通工农城乡循环的堵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和发展动力。

要推动一体谋划,缩小城乡基本公共产品的配置落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立足于基本公共产品的普惠特征,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放在“三农”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基本公共产品的配置落差。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重提高农村生活品质。

要畅通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不断拓展国内大循环的新空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就在于畅通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应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快城乡资源要素的互联互通和高效配置,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要通过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发展格局,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融、相得益彰。

观察2024年一季度青岛市经济运行情况,有两个指标引人注意:一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二是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5%,快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速。

这两个“快于”,彰显出青岛城乡融合发展成效。随着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农村消费市场越来越旺,城乡之间、供需之间循环将更加畅通,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个数据值得关注——据测算,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带动县乡市场销售持续稳定增长,乡村巨大的内需潜力正逐步释放。相信伴随着农村居民消费逐步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从“生活型”向“体验型”的结构性转变,乡村将释放出更大的内需潜力。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