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从耕地、种子、农机、耕作技术等着手,扎实推进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市大面积单产提升,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10个万亩先行示范区里的“增粮密码”
精耕细作
让“粮田”变“良田”
良种:青岛已建成高标准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2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精选推广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小麦主导品种10个,实现小麦良种覆盖率100%。
良机:青岛因地制宜强化农机农艺融合,近年来,推广农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等新型农机装备1.3万余台(套),全市小麦、玉米机播机收率接近100%,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6%。
良田:青岛已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449.6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9.1%。到2030年,青岛将规划建成高标准农田513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量80%以上。
良法:今春以来,青岛累计已有近千名农技人员奔赴田间,指导农户开展科学春管,将农技推广全面融入麦田管护、农民教育、土壤改良等春季生产过程,确保全市350余万亩小麦丰产稳产。
良制:围绕推进“怎么种地”,青岛持续推进1.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依规运营、4.2万个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4000余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有序经营。
良策: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项目试点,财政贴息补助2%,带动亩均投入由1950元提高至3000—5000元;在全国率先建设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区内亩均投入达到3000元。
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绿色增粮示范区小麦种植基地
在青岛春管春耕一线,农民辛勤耕耘,农机驰骋沃野,良种、良机、良法配套,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当前,青岛市350余万亩小麦正处于灌浆期,据农情研判和田间调查,2024年全市小麦长势明显好于2023年、好于常年,预计平均单产438.9公斤,比2023年(421.0公斤)增加17.9公斤,增4.3%;总产155.1万吨,比2023年(144.3万吨)增加10.8万吨,增7.5%,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2024年夏粮丰收在望,总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青岛从耕地、种子、农机、耕作技术等着手,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10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其示范带动全市大面积单产提升,筑牢全市粮食安全根基。
首批建设的7个示范区,通过突出绿色增粮技术应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0%以上,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50多万亩;依托智能农机装备,应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精量播种、精准喷药、智能监控和智能收获等先进技术,提高了播种、田管质量,减少了收获环节产量损失,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玉米平均亩产较周边大田增产20%以上、小麦平均亩产增产10%以上。
良种+良机:绿色增粮“科技范儿”
“我种的主要是‘烟农1212’‘烟农999’‘济麦22’。它们是这几年稳产丰收的关键,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具有适应性广、综合抗病性强等优点。”在莱西市沽河街道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望着长势正旺的麦苗,示范区建设负责人王峰喜上眉梢。示范区种植了5000亩小麦,目前小麦苗情长势很喜人,叶肥根壮,一类苗、二类苗占比达93%。
在平度市,位于蓼兰镇的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主体是青岛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示范区核心基地面积1600多亩,辐射胜利村、幸福村、蒲家村等村约1.5万亩耕地。
从建设主体便能看出,这个示范区的“良种”优势。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均由当地“土专家”、高级职称农民侯元江创建,他已经成功研发出了“青农”系列良种,围绕种子研发、繁育等形成链条式服务。在核心基地,“青农”系列种植面积达1400余亩,辐射的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亦是九成以上使用“青农”系列种子。青岛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代小雁告诉记者,“青农”系列孕育自当地,因此在当地的适用率较高,2023年在基地刷新青岛小麦最高单产纪录,并且平均增产10%以上。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朴素而直白的农谚道出了良种的重要性。青岛市坚持向良种要产量,选育推广优新品种,全市累计审定农作物品种144个,登记农作物品种1045个。建成高标准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2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精选推广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小麦主导品种10个,实现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夯实粮食高产稳产的根基。
农机“加速跑”,为春耕生产提供装备保障。2024年的春耕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航翻耕机、小麦镇压机等新装备,都成了种粮的好帮手。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一侧,崭新的液压翻转犁、重型智能拖拉机特别显眼。“这台拖拉机可以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只要机手在地块上打好点位,输入数据,它就自动开始工作。”说起新购置的CVT重型智能拖拉机,示范区建设主体负责人姜永战满脸自豪。2024年春耕前,姜永战不仅添置了性能好、作业效率高的大马力拖拉机,还购买了播种精度高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据介绍,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能精准到每个种窝只播一粒玉米种子,还可以根据需要开展合理密植,增加玉米播种株数,作业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青岛市因地制宜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广农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等新型农机装备1.3万余台(套),全市小麦、玉米机播机收率接近100%。今春全市新购置农机装备4800多台(套),预计全市将投入植保无人机、喷杆喷雾机、镇压机、旋耕犁等农机装备8万台(套)到生产作业当中,一批智能装备首次投入生产。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6%。
良田+良法:种粮更加省心省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
“过去,进出农田的路坑坑洼洼,碰到雨天,道路泥泞,现在建了高标准农田,田块方正,机耕道笔直,还修了水泥路,农机出行、下田耕作很便利。”姜永战告诉记者。
时下,这里的麦田已是一片绿意盎然,在麦田外围,排涝沟已开挖、疏浚完成;当地整修了1座平塘、新建了4眼大口井和1座拦河坝,如此可为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每年新增可利用水量67万立方米,有效增强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从“粮田”变身“良田”。青岛市通过实施连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基础设施配套、宜机化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已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449.6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9.1%。到2030年,青岛将规划建成高标准农田513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量80%以上,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耕地潜力持续提升,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的高标准农田,让种粮农户更安心。
“我们合作社在示范区里种了1500亩小麦,采用高产新技术,小麦穗大粒多,长势喜人。”在平度市南村镇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的麦田里,示范区建设主体负责人王玉芹对正在开展技术指导的青岛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孙旭亮说。
王玉芹所说的新技术,是青岛市农技中心与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创新集成的小麦“三改三提”单产提升技术。这项新技术针对小麦单产提升的制约瓶颈,开展技术协同攻关,研究集成了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进农机作业质量、改革浇水施肥方式”为主要措施,以“协调提高亩穗数、穗粒数、粒重”为主攻目标的小麦“三改三提”单产提升技术模式。应用此技术,青岛市创出亩产837.2公斤小麦的历史最高纪录。
现在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浇水追肥,浇水施肥同步进行,省工省力。王玉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采用大水漫灌的浇水方式,每人每天只能浇5亩多地,现在采用新技术,人均每天可以浇70多亩地,大大节省了生产费用。
良种播下,良法跟上,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今春以来,全市累计已有近千名农技人员奔赴田间,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成立5个专家指导小组深入一线,指导农户开展科学春管,将农技推广全面融入麦田管护、农民教育、土壤改良等春季生产过程,确保全市350余万亩小麦丰产稳产。
良制+良策:牢牢稳住种植面积
“通过‘党组织共富公司+农户’模式,我们成立了壮武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规范有序土地流转机制,流转土地3000余亩,实现小麦、玉米的规模化生产,为村集体增收260余万元,解决了300余人的就业问题。”即墨区蓝村街道壮武村党委书记、青岛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德生受访时说。
走合作社道路,开展规模化种植,是一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径。当时的壮武村党支部注册成立了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流转机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党支部兜底,将农民土地以800元/亩流转给合作社,保证村民的保底收益。当年,合作社便成功流转了1360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合作社成员先后自筹资金160余万元,改良了土壤,浆砌了50亩的水塘,先进的滴灌设备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同时,购置大型耕种收割机械16台套,种植的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通过以上措施,两季粮食产量达到了亩产1350公斤。
以这3000余亩土地为核心,2022年,青岛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接了即墨区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任务,示范区创新了家庭农场方式,如今已“生长”出了12个家庭农场。农场主刘义绪介绍,他和妻子经营的家庭农场规模为280亩,2023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推进“怎么种地”,全市持续推进1.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依规运营、4.2万个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4000余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有序经营。争取27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推动实施覆盖27万亩农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提升“耕种管收加储运销”全链条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带动小农户100多万户,服务面积2300万亩次。
稳住种植面积,才能稳住粮食生产的底盘。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项目试点,财政贴息补助2%,带动亩均投入由1950元提高至3000—5000元;在全国率先建设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区内亩均投入达到3000元。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创新监管提高使用效能,市农业农村、财政部门联合出台项目工程管护办法,明确管护主体、经费、责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后保险管护模式,确保“建好一亩,管护一亩”。
政策好,稳住了种粮预期。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会同青岛市财政局统筹中央绿色高产高效项目资金,支持建设莱西市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和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行动;落实中央财政资金统筹实施小麦“一喷多促”统防统治;落实设施用地政策,出台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已落实土地300多亩。优化完善保险政策,将小麦、玉米由种植险升级到完全成本险、收入险,保额每亩最高由600元提高到950元,进一步稳定农民种粮收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先行示范区内主粮作物将达到“吨半粮”水平,辐射粮食生产功能区主粮作物基本达到“吨粮”水平,带动全市粮食均衡增产,主粮作物平均单产比“十三五”时期提高2—3个百分点。以此为方向,青岛10个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沃野“耕”新,孕育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