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现代城市如何源源不断地焕发新活力?借力文化和旅游,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城市,城市也加快了发展方式的转变。
2024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以“你好!中国”为主题、突出“文旅融合”特色的中国展区,立体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化和旅游的魅力。其中,“你好,北京”以全新形象亮相,“Visit Shanghai”向世界发出邀请,再加上近期亮相新加坡的“到中国,游苏州”,一个个以城市为名的旅游推广品牌,凸显出城市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联合国《新城市议程》提出,支持城市经济通过高增值部门逐渐向高生产力转型,途径包括促进文化和创意产业、可持续旅游业、表演艺术和遗产保护等活动。在“人人共享城市”的愿景下,文旅融合为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科技等多维领域带来持续助力,并创造出可持续和包容的城市繁荣与机会。
把握机遇,携手共创繁荣的未来。2024年3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4》报告,青岛位居全国前十。无论是对于青岛,还是其他上榜城市来说,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潜力,文旅融合日益展现出它的“未来之力”。
人文滋养
文旅融合正在成为城市机遇的关键推手。
“文化意义上,行走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是中国文旅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在近期的一场分享中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着文旅融合进一步开拓广度与深度。随着文化、审美在旅游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游客的到来成为对“这方水土、这方文化、这方人”的肯定,在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积极互动,造就了一个个没有“局外人”的现象级旅游城市。
没有“局外人”的城市,发展就有了“最大合力”。具体而言,文旅融合不仅拉动了消费升级和产业能级,更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从而赋能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
知名城市的实践可以作为观察的样本。重庆以文旅融合新业态解锁城市流量增长极,从磁器口到解放碑,将稀缺资源转化为具备商业价值的游憩载体,尽显千年历史与现代繁华的交融;苏州推动古城“文化+科技+产业+旅游”深度融合,历史街区平江路上,沉浸式感官体验剧《声入姑苏》将实景与戏剧结合,在100分钟的“声动”旅程中,用情景再现的演绎方式,带领观众重游古城、古街和古镇;“世遗之城”泉州,蟳埔簪花围强势“出圈”,“世遗+非遗”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成为遗产保护与文旅经济的双赢样本。
这些“赋能”何以可能?“文旅融合不仅意味着把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体验之中,更强调在这个过程中的经济发展、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教授认为,人文经济学视野下,文旅融合通常可以被看作一种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之间建立联系的策略。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心是从创新和人的角度思考场景问题,激发创新创意的环境氛围,并把这种局部效益转化成对全局的带动和赋能。
醇厚鲜明的文化腔调,塑造着高质量发展的基调,亦是青岛城市发展的生动写照。2024年3月,青岛“世界电影之都”就精彩亮相2024香港国际影视展,展现出“天然摄影棚”和“影视梦工厂”的禀赋与耕耘。快速崛起的一流影视工业化基地,电影票房总产出超311亿元。
新的比较优势从何而来?文旅融合以城市的品格特质推动增长与创新,也淬炼出城市发展的实力、潜力与能力,推动城市与更多机遇实现“战略链接”。
载体新生
当“主客共享”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内涵,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没有边界的风景”在城市中诞生。
国外来说,巴黎塞纳河左岸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多元的文化活动,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伦敦西区是世界级的戏剧中心,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顶尖戏剧,更能体验购物的乐趣,感受公园城市的浪漫。
国内来看,北京东城创新打造“故宫以东”品牌链接文旅资源,以免费授权方式赋能辖区优质文商旅企业,服务打造首都文化地标与文旅目的地;上海徐汇滨江从“工业锈带”更新为“生活秀带”,西岸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持续释放引力,推动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规模跨越百亿级。
从巴黎左岸、伦敦西区到“故宫以东”“上海西岸”,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之力不断拓展着经济社会实践的边界,并通过在城市更新、公园城市建设等过程中的创意营造,实现对城市空间质感的赋能和对城市公共治理的积极回应,从而提升了城市空间和产业载体的价值,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此时,旅游目的地的营造不再是景区景点的小文章,而成为目的地的大文章。旅游经济的载体不再仅仅停留在物理和地理上,而是事关空间价值的再认知和区域发展的再平衡,从而真正实现城市全域的高生产力转型。
这带给城市更多启迪。青岛西海岸新区与北京东城区、上海徐汇区一同跻身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在西海岸新区的建设方案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持续增强文旅融合带动力,促进文化旅游与各行业领域跨界创新、智变融合,开辟文化旅游引领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为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消费提振注入新动力。
基于对城市多维发展机制的剖析,长远来看,文旅融合的深层次目标,是以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拉动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带动。故而,对城市文旅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游客量和消费上,更应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承载,做好文旅规划,建设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文旅设施,以文旅融合拓展城市空间、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
回过头来看,从自然禀赋驱动的“1.0时代”、互联网传播打造的“2.0时代”、“网红”带动的“3.0时代”,再到如今去中心化传播助力小众城市“出圈”的“4.0时代”,文旅城市永“变”也“不变”,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是人们真正的期待。
同题共答
机遇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其具稀有性、成长性和不可复制性。《机遇之城2024》报告通过对57城样本的观察认为,以城市群和现代化都市圈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未来一定时期内重要的机遇所在。作为流量型经济入口和服务型经济引擎,文旅融合有着以区域协调发展共创城市繁荣未来的天然优势。
不可忽略的是,复杂的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和资源配置能力,事关城市发展的成色和质感。因此,完成好这场不同城市之间的同题共答,要走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去。近年来,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家级展会上的文旅身影愈发活跃,从其举办地呈现的文旅融合协同实践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从长三角看文旅融合促产业。沪苏浙皖不仅共建区域文旅消费城市圈和集聚区,还跨区域扶持优势文旅企业联合、跨区域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联手实施文化和旅游“出海战略”。
从粤港澳大湾区看文旅融合促品牌。粤港澳三地开展演艺、文博、非遗、公共服务、文化产业等多领域的交流活动,形成围绕“人文湾区”“休闲湾区”的品牌矩阵。
从京津冀看文旅融合促场景。京津冀联合激活长城、大运河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京港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互相支持办好重大活动,在体育旅游、房车露营、自驾游等新场景中实现市场协同。
从海南看文旅融合促消费。海南高质量打造海口、三亚、儋州三个增长极以及其三大经济圈,举办演唱会、文艺展演、全民健身、环岛自行车赛等活动,打造“免税+文旅”之外的更多休闲文旅体验,共同推动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不言自明,同题共答的关键在于抓住各自在相关领域的契合点,这种契合基于资源优势、产业条件和创新动能等多重因素。作为开放基因鲜明的城市,青岛“作答”应当更具国际视野。
同题共答还体现在应对挑战上。2024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惠灵顿香山旅游峰会将“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创新与深化”选作主题,欧洲旅游协会首席执行官汤姆·詹金斯也曾表示,欧洲的旅游胜地每年约有10%的时间会受“过度旅游”的影响。对于青岛而言,当大量游客涌入城市生活场景,我们也必须关注,本地居民的体验和感受如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旅融合以对人文历史的传承、对公共治理的推进、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回答了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的问题。
城市发展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只要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视野,从转变观念到转变路径,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活力澎湃的城市和繁荣可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