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天地广阔,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和厚望。2024年年初,山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山东将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成效。
粮稳天下安,德州创建全国首个“吨半粮”示范区
德州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又在农业上做出了新亮点。
2023年11月,德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市102万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下同)核心区地块达到“吨半粮”创建目标,即一亩地年产量超过1500公斤。自2021年,德州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至2023年,德州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夏粮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总产增量全省第一。
2023年收获季,禹城市莒镇齐集村种植大户齐德安迎来了大丰收,他种植了100多亩小麦,以前浇地得用水泵从河沟里抽水,不仅费劲儿,还受自然条件限制;现在有了机井,“省时省力还少花钱。”齐德安算了算账,高标准农田的灌溉比以前省水又省钱,粮田真正变“良田”。
“吨半粮”的创建是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手段,其中蕴含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麦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平移式喷灌机高效作业;电子屏实时显示着风速湿度,智能灌溉省时省力……如今,这样的场景,常见于山东的田间地头,这些插上科技翅膀的高标准农田,无疑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载体。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宋文华介绍,2023年,山东在坚决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了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把单产提升作为农业生产的“头号工程”、主攻方向。2023年,山东粮食单产、总产再创新高,带动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31.1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山东贡献”。
农工贸一体化,代村蹚出三产融合路子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东南部,一幅崭新的“北国江南”村居画卷正在描绘。走在代村街头上,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排排村民“小洋楼”,房顶有太阳能,院里有盆栽花草;人气十足的沿街商城店铺林立,村民文化广场,三五成群的老人正在下棋、聊天,悠然自得……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发展乡村产业上蹚路子、作示范。向特色要效益,发展一批具有历史基因和独特优势的“土特产”,走好差异化之路;向园区要规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走好集群化之路;向融合要空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好多元化之路。
“2023年,全村总产值38亿元,村集体收入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2万元。”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没有照搬照套的模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一定要因地、因村制宜,结合自身特色,找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尽可能延长产业链,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记者了解到,2024年山东将抓特色产业,构建“13+N”培育体系,重点培育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章丘大葱等13个优势特色产业,枣庄石榴、沾化冬枣、黄河口大闸蟹等一批“土特产”全面开花,累计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1个、企业产品品牌700个。
艺术活化乡村,沂河源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振兴策”
曾经破败的民居、山顶的羊圈,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兼具文化艺术与乡村诗意的艺术馆和民宿;曾经“大车小车进不来,过河脱了袜子鞋”的破山村,现在,教授、专家都来村里开研讨会、办论坛讲座;曾经的5个省级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发展循环、智慧、休闲农业的绿色低碳环保乡村……
这一幕幕是山东沂源以“桃花岛”为核心的沂河源田园综合体的真实写照,也是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缩影。
“由于山东省情与中国国情具有高度‘同构’性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山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具备在全国推广的价值。”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董方军告诉记者,随着乡村面貌和文化氛围不断提升,乡村就业机会增加,沂河源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留乡返乡,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发展,沂河源田园综合体的几个村逐步发展成为乡村艺术小镇,先后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景区化村庄、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山东省特色小镇等。
无论是德州“吨半粮”示范区的打造、代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还是沂河源田园综合体所体现的全链条“乡村振兴策”,都是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正探索振兴良方,如点点“繁花“,在齐鲁大地不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