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正能量-->>内容
“进”有动力 山东向新质生产力要动能
时间:2024/3/11 17:17:01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2023年8月9日,随着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比亚迪基地腾势N7完成生产,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2024年2月18日,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结束后,比亚迪集团山东省总经理徐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山东5个基地总产值预计将达500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的首项政府工作任务。

于山东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提供强劲动力的生动范例。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是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一条明确路径。

产业结构向“新”

关停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企业、加速建设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培育绿色工厂和工业园区……近几年,经济大省山东“追新逐绿”,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纵深拓展动能转换,擦亮经济发展“底色”。

“传统产业的迭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由于各地区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均有所不同,也会形成技术上的不同优势,所以要发挥出新质生产力的作用需要一定过程。”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要根据自己的禀赋和基础开展行动。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大规模推广应用氢能的示范省份,山东在氢能产业布局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颖认为,山东氢能产业蓬勃起势,“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推进,一批风光氢储项目规划建设,质子交换膜、先进制储氢、燃料电池等氢能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走在全国前列,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千余台,建成加氢站30余座,可利用富余副产氢年产能达14万吨,以济南、潍坊、淄博、青岛等区域为牵引的氢能产业大生态初步显现。

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新动能,另一方面要改造提升旧产能。

早在2021年,山东首个加氢母站投产,泰钢集团成为首个推广氢能应用的民营钢企。泰山钢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泰山钢铁正着力培育“钢铁—氢能—城市”发展新模式,积极与山东重工、佛山飞驰、浙江氢途等单位对接,探索建设氢能产业链,发展氢能重卡产业“新蓝海”,争做全国氢能清洁运输示范企业。

氢能产业布局是山东实现产业结构“向”新而行的一个缩影。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从质量效益看,“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超过57%。

经过长期的坚持和革新,山东新质生产力的劲头越来越足,科技创新不断在山东释放着厚积薄发的力量。

能源结构向“绿”转变

在“双碳”大背景下,能源转型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关注焦点,在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传统能源如何培育新模式、新动能,为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过去,我们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动力红利来推进生产,缺乏可持续性。”董彦岭认为,“可持续”是新质生产力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共有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引领。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到2027年,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山东抢先“答卷”,肩负“先行先试”重任。

“为推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山东加速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福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省建成投运渤中B2等海上风电项目,250万千瓦海阳核电二期全面开工,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9100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500亿千瓦时,装机量和发电量较2020年实现“两个基本翻番”。

在菏泽,世界首台630℃国家电力示范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启动;在青岛,全球容量最大、国内首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建成投用;在烟台,全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暖工程投运;在威海,全省装机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

胸怀“国之大者”,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董彦岭认为,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大省,立足省情、塑强优势,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做到“先立后破”,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展现出强力担当和有效作为。

产业模式向“广”拓展

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粗放型发展路径的一种超越,注重新产业、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实现新模式的拓展,代表着生产力的跃迁。

近年来,山东冷链物流发展势头较为迅猛。2022年山东即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去年,烟台和潍坊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3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在董彦岭看来,新模式的涵盖范围较广,既包含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产业内部的“聚变”,也包含未来产业所代表的新发展模式,“以冷链物流举例,它刺激了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在扩展生产基地优势、扩大市场范围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际上带来的是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传统产业可以积极地延伸出新模式,同时新模式的诞生也能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宏观上看,在区域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共同的特点是对未来产业的培植。”董彦岭表示,“新赛道”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新兴产业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长起来的,于山东而言,无论是对量子技术还是对低空经济的提前布局,都是一个“播种”的行为,“只有提前布局,才能实现产业的持续迭代。”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领域,实施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推动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建设创投风投服务平台,撬动未来产业拔节起势。

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承担着“样板”的重要作用。而今,新质生产力为山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新、以产业升级构筑高质量发展优势指明了方向。山东也必将以“新”促“新”,打造“新制造”、开辟“新赛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