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正能量-->>内容
高跷相伴三十载,他能脚踩2.4米木棍跳“芭蕾”
时间:2024/2/23 17:25:01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化好妆容、踩上高跷、踏着鼓点,身着大红色戏服的尹逊堂迎着风雪出场了。正月初十,济南市平阴县山头村高跷队时隔多年后重出“江湖”,上至六旬老翁,下至6岁孩童,在队伍中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57岁的尹逊堂,既是高跷队的领队,又是省级非遗高跷项目的传承人。

中断10年再次登台演出

虽然已过立春,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让气温骤降,雪花飘零。下午时分,在平阴县玫瑰湖湿地公园,一场民间伴玩演出即将拉开帷幕,尹逊堂和队员们早已准备妥当,时刻准备上场。“你们的节目提前了,改到了第二个。”听到现场的工作人员这么说,上一秒还坐在屋内休息的尹逊堂立即和队员们冲了出去。

天空阴云密布,已下起零星小雪。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高跷队的表演热情。只见他们踩上高跷,一字排开,等待着上场的号令。随着场下锣鼓的响起,尹逊堂首当其冲,带领身后的数十名队员们踩着鼓点走上场。大家步伐一致,铿锵有力,引得场下观众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10年了,我们山头村的高跷停了10年,今天终于重出‘江湖’了。”尹逊堂感叹道。

踩着高跷叠罗汉,是演出中压轴出现的一幕。只见众人站成一排,队伍中间的数人将3名成人和3名小孩抬起,随后整齐划一地徐徐前行。即便飘落的雪花已经将地面打湿,但大家的步伐依然稳健。看到这一幕,台下的观众发出阵阵叫好声。

“今天演出的队伍里,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只有6岁。”尹逊堂告诉记者,当初报名的时候,一下报了80多人,为了这次演出,他们排练了六七天的时间,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最高踩过2.4米“拐子”

在山头村,踩高跷的传统由来已久,从三四岁的小孩到70多岁的老人,能踩高跷的大有人在。1991年,村里组织成立高跷队,也是在那时起,尹逊堂开始正式学习踩高跷。“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踩高跷,不过那时候还没开始正式训练。”他回忆道,成立高跷队的那年,他20多岁,经过一周多的正式学习后,就基本掌握了踩高跷的技巧。

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关系,在尹逊堂看来,踩高跷的难度并不太大,只要经常练习,就能学会。话虽这么说,但他第一次踩上高跷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害怕的,担心站不稳摔倒。“脚下踩的高跷又叫‘拐子’,第一次练习踩了50厘米的‘拐子’,后来逐渐增加高度,最高踩过2.4米的‘拐子’。”他说道,一开始腿不听使唤,扶着墙走,后来学会掌握重心后,就可以独立行走了。其实踩高跷是个危险的“活”儿,曾经有个队员摔断了六七根肋骨。

“跑板”是高跷的一种表演形式,极具危险性。10余名人员踩着高跷,通过一条长12米,离地约1.5米高的木板。表演者需要在宽度仅为35厘米的木板上前后移动,以达到表演效果。“木板前后两端有各长3米的斜坡,方便上下,每人必须3步上下,这样才能保证所有人顺利踩上木板,并且队形整齐。”尹逊堂告诉记者,他们曾在济南园博园表演过一次,当时脚踩1.1米高的“拐子”,加上木板的高度,离地近3米高,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高跷表演者脚踩“拐子”,表演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火爆热烈、时而即兴狂野,又被誉为“踩在木棍上的东方芭蕾”。

一家三代都会踩高跷

山头村的高跷曾间断了10年的时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高跷技艺的传承。2014年春节,是山头高跷队成立之后的最后一次亮相,此后,一副副“拐子”便闲了下来,演出的景象也尘封在了大家的手机中。“等听到改鼓点的时候,你这里得立即转。”为了这次等待10年的演出,山头村党支部书记柳锡荣每天都在现场指挥排练,从变换队形到奏乐节拍,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演练。

“我们高跷队,最小的队员只有3岁。”说到这里,尹逊堂颇感自豪,他家老一辈的人就会踩高跷,当初也是跟着父亲学习的踩高跷。现在,他们一家三代都会踩高跷,虽然一年到头上台表演的次数不多,但大家都怀有一种热情,只要需要,都很积极,不管大人还是孩子,绑上腿就能登台。前段时间,村里定制了一批新的“拐子”,老的“拐子”就留在了村史馆,用来鼓舞后来的年轻人。

用尹逊堂的话说,山头高跷不怕没有传承。正如他所说,在踩高跷的队伍中,出现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的动作更加灵活,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样证明了踩高跷这一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