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多部门、多自然灾种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快速收集、共享和统一发布。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短信、公众终端五种发布手段,向公众、应急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9.1%。
二是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从法治保障、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标准规范四方面发力,落实“7133”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山东模式,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出台应急联动机制规范性文件8个。
三是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整合气象媒体资源,覆盖各主流新媒体平台,构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传播层次深、媒介形态多元的融媒体矩阵,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100%;组建公众气象服务团队,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提升公众气象服务能力;拓宽与政府、地方、社会媒体合作,扩大信息传播广度,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84.9%。
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加强省级气象工作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融入度,纳入当地政府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体系的个数为3个,气象部门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个数为4个;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及气候可行性论证效益及项目数共68项。
五是开展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开展“黄河战略”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编印生态气象公报,编发评估报告,获省领导批示肯定;积极融入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提升气候变化有关咨询、决策、服务质量,推动气候变化纳入地方考核和组织体系。
六是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印发《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以精准作业指挥能力、效果评估能力、安全监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保障能力为重点任务的提升行动;与滨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人影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建黄河三角洲人影试验基地,不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