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正能量-->>内容
淄博:解读齐文化系列——《齐瓦当,屋檐上那棵神奇的树》
时间:2024/12/25 10:28:15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的一种构件,指的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俗称瓦头、瓦挡、瓦裳、茅头,起到保护屋檐椽头免遭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

齐瓦当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主要集散地,其使用范围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广大地区。齐瓦当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经历了从素面无纹饰到手工刻绘再到模具制作的发展过程。齐瓦当图像的丰富性、图案的多样性达到了先秦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制作瓦当(AI制图)

方寸之间融入社会观念

古老的历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古建筑来呈现的。古建筑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先人的智慧,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古建筑众多构件中,瓦当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小小的瓦当浮雕,或是文字、或是图案,内容质朴无华,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信仰追求以及图腾崇拜等,既具有装饰性,又富有艺术性。可以说,在这方寸之间,瓦当融入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意识,成为我们探讨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瓦当最早出现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由于各诸侯国封建割据,政治、经济、文化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这使得各国的瓦当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以齐、秦、燕为主流的瓦当系列。燕国的半瓦当,其图案沿袭了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风格,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同时又散发着神秘气息。秦国的圆瓦当主要以单一的动物为题材,注重对动物特征的刻画,纹饰布局充满强烈的运动感。齐国的瓦当纹饰则以树木纹为主,把现实生活中的树木、人物、牲畜、鸟兽等形象按照一定比例分别组织在画面中,宛如截取的某一自然场景,显得格外客观真实。

在制作工艺方面,齐瓦当主要采用当地的黏土作为原料。首先对黏土进行筛选、淘洗等工艺处理,去除杂质,使黏土质地细腻均匀,具备良好的可塑性。齐瓦当的成型方法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手工捏制,另一种是模具制作。手工捏制的瓦当,工匠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形状和纹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独特性,但生产效率较低。模具制作则是利用事先制作好的模具,将黏土按压或注入其中成型。这种方法能够保证瓦当的规格和纹饰高度一致,效率较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齐瓦当的烧制温度一般在800℃至1000℃左右。在烧制过程中,工匠们需要精准地掌握好火候和通风条件,确保瓦当质地坚硬、色泽均匀。烧制后的瓦当颜色多为青灰色或红褐色,表面光滑,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

报答土地给人们的恩赐

战国时期齐国国力强盛,经济一片繁荣,建筑业蓬勃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瓦当的制作工艺不断精进,艺术水平持续提高。

齐瓦当主要有半瓦和圆瓦两种类型。从纹饰方面来看,可分为素面、纹饰和文字三大类别。战国早期,齐瓦当主要以素面瓦当和简单的几何纹瓦当为主,不事雕琢,有一种质朴的美感。到了战国中晚期,花纹瓦当和文字瓦当大量涌现,纹饰变得丰富多样,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展现出齐国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齐瓦当的纹饰中,树木纹数量最多。以树木为中心进行布局,成为齐国半圆形瓦当最基本的构图特征。通常情况下,工匠们先在瓦当中心位置确定一棵树木纹作为主纹,然后在主纹两侧塑造出其他形象,形成树木双兽纹、树木双禽纹等各种不同的瓦当。树木的造型主要是以树木为中轴线,由下向上呈扇形生枝,形态多样,有的挺拔高耸、有的婀娜多姿。

树木纹在齐瓦当中为什么会如此流行呢?有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东方属木,齐国位于东方,因此采用树木纹;还有一种说法是,先秦时期,齐人有树木崇拜的习俗,树木代表了土地和生命。

齐瓦当上树木纹具体指的是什么?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在一堆“冢土”上种一棵树,另一种是在田地或台坛上种一棵树。或许这些树木所在的地方正是一座座神圣的祭坛,也就是古代的“社”。“社”指的是原始的土地神,“稷”则是谷神,所谓“社稷”就是由此而来。在以农为本的古代齐国,土地神和谷神是人们最为重要的崇拜偶像。祭社,也就是祭祀土地,这是为了报答土地给予人们的恩赐。在社中种植树木,实际上就是以树象征社神。所以说,与其说是祭社,不如说祭树更为恰当。

作为齐瓦当纹饰的母题和主纹,树木纹具有祈生降福、保国佑民、社稷长存等多重寓意。将它用于君王的宫殿、百姓的房屋上,是再合适不过了。齐国的文字瓦当往往都是一些吉祥用语,半瓦当的文字有天齐、万岁、富贵等,圆瓦当常见的是千秋万岁、长乐富贵、大吉宜官等。这些文字瓦当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也为齐瓦当增添了更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齐文化研究的实物依据

齐瓦当上的纹饰丰富多彩,从多个方面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既反映了社会生活,又体现着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还彰显出独特的审美观念。比如在一件树木人兽纹瓦当中,展现出的是一派充满田园气息的景象:温暖的春天,在刚刚铺满新绿的原野上,一匹幼马正低着头啃食青草;树上栖息着一只鸟,一侧的牧马人头戴用树枝扎成的帽子,腰间斜插一把刀,手持长竿,似乎正在做游戏,整个画面的气氛祥和安宁。在另一件树木人兽纹瓦当中,呈现的却是极为紧张的斗牛场面:瓦当左右两侧,各有一人用力拉住缰绳,身体竭力后仰,两头牛则前腿弯曲、后腿蹬地,身体前倾,头部上扬,呈现出格斗之势,仿佛在力图挣脱束缚。齐瓦当就是以这样真实、客观的方式表现出普通、平凡的事物。这些看似平凡易见的趣味性题材和近乎稚拙的造型,能够堂而皇之地登上齐国君王的殿堂,这或许正是齐国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包容等观念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

从齐瓦当的纹饰中还可以看出,官府对匠人所制作的瓦当是认可的。否则,这些瓦当不可能被生产出来并用于建筑。这一点与其他诸侯国有所不同。有迹象表明,齐瓦当的纹饰以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受到了统治者喜爱。例如一件四鹤纹瓦当,纹饰的真正创作动机可能源自“一鸣惊人”的故事。齐威王刚即位时疏于朝政,大夫淳于髡以“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进谏。齐威王心领神会欣然接受,并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这件瓦当的画面中可以看出,为了使仙鹤显得更加高大,在瓦当两端塑造出小鹤来进行反衬。大鹤的造型取“欲飞又鸣”的状态,巧妙而含蓄地表达出这个故事的意境。又如反映齐人赛马活动的双骑纹瓦当,可能源自齐人喜欢马的风俗。齐威王与大夫田忌在遄台赛马的故事广为流传,赛马之风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十分盛行。如果将一件件正在相互追逐的赛马纹瓦当排列于宫殿的屋檐上,又怎能不让喜爱这项运动的君王心满意足呢?

齐瓦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对后世瓦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瓦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齐国的建筑风格、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情况,从而为齐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依据。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