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是打量城市的第一把尺子。在产业体系的语境下,与“美好生活”直接关联的,是覆盖居民生活诸多领域、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
一座活力十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然有着蓬勃的生活性服务业。
从扩大内需的视角来看,生活性服务业不仅吸纳就业容量大、弹性高,也在激活有效需求、带动消费升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九届中国生活服务业大会上发布的《2024年中国生活服务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生活服务业营业网点达1289.3万个,从业人员约1.15亿人;前三季度全行业营业收入7.2万亿元,同比增长6.0%。
从要素配置的视角看,城市作为人流这一核心要素集聚的关键节点,其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质效,既关系着居民在城市里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影响着城市对高端人才和游客的吸引力,是提高城市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提升城市功能的关键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推动着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加速创新、加速进化。近年来,青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成就显著,家政服务日益规范,社区商业蓬勃发展,跨境电商势头强劲,“一老一小”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旅体融合日益深入,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结构变化、数字技术变革都给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提出新挑战、创造新机遇,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加速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进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居民消费需求的迭代,指引着生活性服务业的升级发展方向。当前,居民消费重心逐步从购买商品转向购买服务、从关注价格转向关注品质,从接受通用产品到寻找个性化多样化产品、从物质主义到为体验买单转变,这无疑为生活服务品质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潜力空间。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来看,我国生活性服务业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更好适应、引领和创造新的生活服务需求。
也就是说,面对这一“源于生活”的产业,要以“高于生活”的要求和标准来推动其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从构成来看,生活性服务业涵盖了基本公共服务、普惠生活服务和品质生活服务等领域。无论在哪个领域,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加快培育提升市场主体能力、加强多元供给都是其中的关键。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涉及的都是居民的身边事、眼前事,势必要求“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合力,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一老一小”等重点普惠性生活服务的供给上,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场地供给等工具可与市场主体的创新协同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服务体系;在提升生活品质的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社区服务等更广泛的领域,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要素的核心作用,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创新、塑造品牌、提升效率,实现数字化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品质生活服务供给体系。
作为国家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城市,青岛兼顾政策引领和市场引导,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青岛模式”。在政策支持上,青岛率先在全国实行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商业综合保险补贴政策,率先在全国打破了户籍身份限制、将在青就业的所有从业人员纳入扶持范围,给予家服机构每人每年1000元的稳定就业岗位补贴……一系列政策的首创和突破从机制上为家服机构和从业者吃下了“定心丸”,夯实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基。青岛还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评选家庭服务诚信机构58家、家庭服务品牌机构20家、家庭服务培训示范基地8家、家庭服务明星150人,引导市场机构向规范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形成更加完备的服务供给体系。
标准化建设,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截至目前,青岛已有31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占全市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多项来自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以青岛万林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化试点为例,在青岛万林康养产业集团,服务提供的各个环节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立起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的医养康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引领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跃升。
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中,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也是青岛强调的重点。各便民生活圈积极推进社区连锁品牌经营,发展真诚超市、友客、7-11、可好等品牌连锁便利店2400余处;在全省首创开展规范化农贸市场创建活动,增加无障碍公厕、母婴室、理发室等便民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助餐服务圈,建成270多处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推进“小修小补”有序回归,有效弥补社区商业与居民细微需求之间的缝隙。
数字化赋能拓展服务新场景
持续变革的数字技术,是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变量”。对生活性服务业而言,这同样适用。
生活性服务业的进阶发展就是要满足人们对生活服务在品质化、个性化和便捷性上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赋能带来的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以及场景创新无疑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最优解。在服务升级中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寻找智慧商圈、社交电商、“互联网+”医疗服务等领域服务消费新需求,将加快推动服务消费数字化转型。
走进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时光里智慧农贸市场,数字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智能暖通系统精准调控市场内的温度和湿度,电子屏实时显示价格变动、产品抽检、食品溯源等信息……数字化带来的是智慧化的管理和公开化的运营,让居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被数字化赋能改变的还有文旅场景体验。2024年是《海上有青岛》城市主题演出的首个演出季,共公演111场,吸引观众10万多人次,全网曝光量达到3.5亿。全球首创120米直径超巨型环状机械舞台装置、全覆盖水循环系统、全逼真模拟海浪、超巨幕环抱式影效巨幕等数字科技带来沉浸式观演体验。
京东、菜鸟等400多个平台进驻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
将开放优势与不断优化的数字化工具相结合,青岛正在建构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协作新模式,加速崛起为面向东北亚、辐射全国的跨境电商综合枢纽。依托这一枢纽,假发、美妆、棒球帽、电器、纺织服装、汽车配件等青岛优势产业得以开辟数字贸易“出海”新航道。吸引了京东、菜鸟等400多个平台进驻的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也让市民有了更便捷、高效的全球商品选购渠道。
多元联动激活城市流量“密码”
融合是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诞生的背后推手,也是产业创新的主要趋向。
于是我们看到,文化、体育、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多元联动正在释放着巨大的力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激活城市的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在努力把握融合大势,通过创造有效的多元联动,抓住流量红利,把“流量”变城市“留量”,让“留量”变经济“增量”。
当体育遇上旅游,亦是既有“竞技”也有“经济”。在今年世界杯预选赛期间,坐拥赛事举办地青春足球场的城阳区抓住文旅体深度融合机遇,推出了星级酒店“凭赛事门票享优惠”“看球赛、赏非遗”文化市集等活动,推动城市“夜生活名片”吕家庄夜市全面升级等,为球迷朋友创造宜居宜游、多元体验的消费场景和空间。
文旅体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溢出效应,让一场演唱会、一场赛事不再只是歌迷、球迷和偶像之间的双向奔赴,更是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高度协同融合。
冬季是青岛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淡季。但眼前的这个冬天,青岛的努力让我们看得到。围绕海鸥这一冬季文旅IP,青岛打造了“追鸥逐浪”海上专线、“寻鸥记”城市集章挑战赛、海鸥创意主题巴士等主题活动;有机串联产业上下游业态,推出“冬趣崂山”“冬游西海岸”等主题旅游季活动,进一步拓展慢休闲、烟火气、夜经济等新型消费场景。
承载国家赋予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功能,作为青岛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之一的文旅产业对青岛经济的拉动力不容小觑。2023年,青岛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9.9%。
在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中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将不断激活城市美好生活的活力引擎,让青岛更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