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正能量-->>内容
枣庄职业学院:产教双轮驱动 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3/12/8 12:49:19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枣庄职业(技师)学院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突出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通过以教兴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的创新运行模式,形成高水平职业教育、高能级现代产业、高质量成果转化的有利格局。

一、坚持以教兴产,聚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

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学院成立了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对接产业链主企业、系(院)对接产业链、师生分工对接企业的“三层对接”责任链条,将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学生发展、培训服务等全面融入产教融合,学生先后获国家和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奖项100余项。

二是完善专业设置。学院秉持“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把第二课堂设在企业”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设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和产业链的专业43个,淘汰一批“鸡肋”“休眠”专业19个,4个专业群立项建设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和品牌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均有不少于1个紧密合作企业、3个以上专业支持企业,1个高端装备项目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不断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三是探索培育新模式。学院探索实行“2+0.5+0.5”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前1-2学年在学院开展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学习,第3学年上学期由企业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共同实施理论授课、教学管理和专业综合实训、入企实践等,第3学年下学期在企业生产基地开展岗位实习,共同开展专业教学、产业实践及岗位实操能力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高度融合和衔接。

学院探索实行“2+0.5+0.5”学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坚持以产助教,聚力促进高能级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区域联盟。学院秉持“立足枣庄,服务转型,面向一线,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紧密对接枣庄地区“九大产业”发展,与龙头企业及紧密合作企业共建混合所有产业学院、多主体共建不同功能的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技工教育集团,逐步推进产教实质性融合。学院牵头组建全国锂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枣庄市高端装备、高端化工、锂电新能源、高质高效农业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合作共建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10个,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二是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学院积极调整师生身份定位,突出“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合作企业员工”“教师既是学校教职工又是合作企业员工”的理念,构建起“校企协同、双师带徒,宜教宜师、亦生亦徒”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通过“企业师傅授课、教学对接生产”的实景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对企业认知度,让毕业生有“创业枣庄·乐业鲁南”的荣誉感,提高学生留枣就业率。

三是强化产教协同。学院实施并推进师生入企教学,积极在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体建设上先行先试,着力找准专业、就业、职业、产业的结合点,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目前,已累计100余名教师、4108名学生分批次入驻53家枣庄企业,推动实现“入学即入职、所学即所用、毕业即就业”,为枣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赋能。

学院牵头组建全国锂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坚持产教融合,聚力实现高质量成果转化

一是政校企行联动。学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密切与政府、企业和行业的沟通协调,推动完善政府指导、行业主导、各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坚持融入区域、服务地方,主动对接产教融合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一系列产教对接项目落实落地。

二是实施以赛促学。学院打造“做、学、教、赛”四位一体的育训模式,将大赛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优质“练兵场”、选拔优秀产业教授的“比武台”。今年陆续承办了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枣庄市“鲁班传人”职业技能大赛等,持续为深化强工兴产,实施工业倍增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三是产学研协同发展,学院协同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拉通产业端与教育端,共培共育,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全链条式助力产业和教育教学发展,形成“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格局,校企融通促进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为行业进步、产业转型装上“职教引擎”。

学院承办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

枣庄职业(技师)学院将继续立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发挥联系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桥梁作用,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职教创新高地建设,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