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锵!”9月20日,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整体宣推活动启动仪式上,传出锣鼓声声。来自济南市商河县的鼓子秧歌与海阳大秧歌,两大山东传统舞蹈上演同台大PK,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第一场开戏”。现场市民游客大饱眼福,掌声不断,纷纷拍手叫好。
商河鼓子秧歌与海阳大秧歌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能同台打擂,各自参演的队员们都分外兴奋。“自从接到演出的通知,我们就火速组建了队伍,开始了排练。当得知我们要和海阳同台PK时,队员们更激动了,这样的表演形式非常新颖,机会难得。”商河鼓子秧歌的带队负责人、商河县文化馆馆长徐静说。
现场,商河鼓子秧歌队伍与海阳大秧歌队伍分成两大阵营,在激烈的鼓点中,依次表演能代表两大秧歌中“最精华”的部分。大家步伐轻盈矫健,动作行云流水,引人叹赏。究竟谁的“舞技”更高一筹?每一段表演结束,两大队伍都难分伯仲,随着难度层层升级,现场的PK也愈发精彩刺激,一次次将气氛推向高潮,大家直呼看得过瘾。
“虽然我们演出的时间有限,但是我们把商河鼓子秧歌的‘伞、鼓、棒、花、丑’都浓缩到了这次表演中,让大家一览商河鼓子秧歌的风采。”徐静介绍说,此次表演他们无论从演出人员设置,还是每个动作的设计,都是商河对鼓子秧歌的保护与传承的真实写照。
商河鼓子秧歌被列为“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在商河,“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能扭一扭”绝不是夸张之谈。“孩子从小跟着大人学,还拿不动鼓的时候就先学打鼓,等拿得动鼓了,就迫不及待上场表演。”徐静说,他们这次的演出队伍由47人组成,其中年纪最大的接近六十岁,年纪小的只有十七八岁,另外还有不少三四十岁的青壮年。“这些人中,有市级非遗传承人、县级传承人,也有中青年和在校学生,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作用。”
平时他们可能是朴实的农民、上班族,抑或是坐在课堂中读书的学生,但是可真不能小瞧了他们。“一说起鼓子秧歌,就两眼放光,一说有演出,他们马上就能组队,都是经验满满的‘老演员’了。”徐静笑着说,这里面不少队员都曾登上过全国大赛的领奖台。
原来,去年商河用鼓子秧歌创编了原创节目《大河之声》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代表作品,成功入围参加了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们创新性用‘鼓’这一角色集中表现出伞、鼓、棒三种角色的基本动作元素,将奔腾的黄河文化元素与男性的阳刚之美充分融合起来,既保留了鼓子秧歌粗犷豪放的性格特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山东大汉的韵味,又根据新时代广场舞的社会功能和审美期待进行创造性转化。”徐静说,此次与海阳大秧歌同台演出,也是他们相互交流学习的一次难得的机会。“此次演出是我们双方最优秀演员的一次同台献技,把山东传统民间舞蹈的精彩部分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山东人粗犷豪放的特点、热情泼辣的性格全都呈现了出来。我们将各取所长互相学习,把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