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下,如何让实现安居梦的滩区群众可发展、能致富,东明县滩区基层党员干部继续发扬滩区迁建精神,全身心带领滩区百姓奔向乡村振兴。
春到黄河滩
字幕 春分
字幕:东明 黄河入鲁第一县
千里贫困黄河滩,
如今旧貌换新颜。(戏曲唱腔)
沙窝镇党委副书记董青霞:去马集的老村
黄河不是清四乱吗
卫片拍到那一块是违法占地
就是在一个星期之内把那种老房子
有板房 有砖混房都拆掉
今天先去给他们下个通知。
(现场)还得去堤东 堤西是不行了
堤西所有的窑场都拆完了
堤西找不到地儿
一星期呢
这两天赶紧找找地儿
看放到哪里
没人干
没人干 俺找人给你帮忙
(解说)清四乱,是东明县根据上级指示清除黄河滩区内的乱堆、乱占、乱采、乱建等现象,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天董青霞要去的马集村,是沙窝镇最偏远的村庄。
沙窝镇行政执法队长 张冠中:国家的黄河生态必须清除的
不是说你能左右了的一些政策
我也左右不了的政策
沙窝镇马集村村民 马银甫:不是 你说这个法
咱不是污染(企业)咱是种地的
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
都是这样 政策的事
哪一个人说了不算数 哥
要不你暂时先把拖拉机放到哪儿
或者是搁到桥底下
哪个地方先搁哪儿
沙窝镇马集村村民 马银甫:
得一片(地)呢
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
那你能占多大片啊 我的哥
总不能把大桥底下都占完
沙窝镇马集村村民 马银甫:
这可没法办了
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
上边的政策 也不是哪个人想来就能给的
谁不想坐那里喝点水好啊
但是政策到这儿
咱也必须遵守
都一样 一视同仁
赶紧到河东沿享福去吧
赶紧想法 赶紧想法挪挪
把肥料撒到地里边
(解说)董青霞所说的河东沿,是指村民去年入住的新村台。在村台建设中,董青霞是东明县唯一个乡科级女指挥长。
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
当时让我回村台的时候 我不去
当时是晋县长在这里的时候
他说你去吧 青霞
我说我不去 晋书记
他说那不去 那不行
我说你要是叫我去的话
一个女人家 我害怕这个活干不好
那你既然去了
那你还想着把这个活干好
我就说是个女人管村台
都想着把这一块干的比男人干的还要好
就是这种不服输的心态
字幕:东明县焦园乡大黄庄村
东明县焦园乡大黄庄村村民:搬的几乎都差不多了
(解说)东明县最南部的乡镇焦园乡,还有极少数群众因为自身原因没有搬进新村台,乡人大主席郑强胜只好又一次上门动员。
焦园乡人大主席 郑强胜:
(孩子)受到表扬了 你看是优
你看小孩学习这么好
咱赶紧给他搬一个好的环境
焦园乡大黄庄村民 黄宗礼:
(解说)这样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情景,这样的苦口婆心,郑强胜不知经历了多少回,村民们也不知见过了多少次。村台建设初期,郑强胜带领管区干部耐心细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开始,有些群众故意躲避,白天找不到人,打电话不接,就利用晚上和早晨到群众家里做工作,遇到雨雪天气,脚上、裤腿沾满泥泞,鞋子沾掉了,抹一抹泥继续前行,清障路上鞋子跑烂了好几双。滩区迁建中便有了“八双鞋”的故事,郑强胜也便有了“八双鞋书记”的称号。
字幕:东明县长兴集乡7号村台
在长兴集乡7号村台的李焕堂村,村干部樊铁创在为另外一件事情忙碌着。
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村干部樊铁创:咱们以后还得把老剧团(整起来)
李焕堂村村民 李登飞:还得起来
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村干部樊铁创:过年都七十多岁了吧
李焕堂村村民 李登飞:那可不是七十多了
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村干部樊铁创:就是还得想想这个事
李登飞的妻子 宋美娥:这是我们的新团长
李焕堂村村民 李登飞:你说把咱们的戏班建起来也是个好事吧
开心得很啊
欢乐开心
活大岁数啊
呀 大红脸来了
大红脸又会拉弦 又会唱
李焕堂村村民 翟喜林:都喜欢(戏)
你咋着上这边来了
他在家等得 等不及了
等得心急啊
我心急
吹笛 拉弦都管
喜欢(戏)
字幕:翟喜林家
(解说)李焕堂村的老剧团有1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了8代人。戏曲似乎渗透进他们的骨子里,成为绵延不息的血脉。
东明长兴集乡李焕堂村村干部 樊铁创:
到现在我们村还有戏装呢
还保留着呢
现在那个老团长还在呢 九十多了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
下一步搬了新家
就是热热闹闹的为老少爷们
只要是爱听文艺节目的
我准备把这个事办起来
把这个剧团领起来
咱东明24个村台
下一步就是一月啊 每个星期啊
在村台上唱一天
(解说)重建剧团,不再是樊铁创一个人的愿望,也是滩区百姓对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2017年启动的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让东明县12万滩区群众搬出了“水窝子”、住进了“新房子”。这24个新村台,一台一韵,风格迥异,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黄河岸边。尽管搬进了崭新的联排二层小楼,但村民乱堆乱放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这与建设美丽村居的要求格格不入。
字幕:东明县长兴集乡9号村台
东明长兴集乡9号村台管区干部 张改丽:
把鸡笼抬到家
这所有的东西都不能要
以后还要绿化呢
还铺草坪 铺砖呢
咱们这么好的房子
你想想 不能让它脏
除非年龄大一点的不好管理
一般年轻人都是很干净 很讲卫生的
(解说)自2019年被乡党委派往9号村台,张改丽在这里已工作了三年多,从乡计生专职干部转变为村台管区干部,背后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字幕:谷雨
(解说)董青霞调离菜园集镇2号村台已有半年时间,但她心里一直牵挂着那里的一位老人。
东明县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
他这里比较困难
我以前在菜园集的时候时常来看看他
来啦
部长
这回多少天不见我了吧
是 是
想我了没
想了
也按上风门了是吧
这多干净
你洗衣服呢 晒水呢
正好啥也没给你买 拿二百块钱
因为多少天没见你了
赶紧坐这儿吧
你慢点 慢点
晒水擦擦身子
那水太凉 不行
你岁数大了还能用凉水啊
不能再用凉水了
2号村台杜桥村村民 王随明:她的威信高得很呢
没有不认识她的
大人小孩没有不认识她的
(解说)听说董青霞回来了,有的村民摘了槐花要送给她。老百姓心里有支温度计,他们最能测出干部对群众感情的温度。
这里曾是菜园集镇2号村台建设指挥部,作为全县唯一的女指挥长,从2017年开始,董青霞在这里坚守了五年。这期间,一位老人曾专门来这里看望过她。
东明县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
(我父亲)从医院出来以后
他说你姐不来看我
他跟我三妹说的
你姐不看我 你开着车带着我
让我回村台上看看
你姐到底有多忙
他去的时候我正好在菜园集2号村台
正在那里开着会呢
开着会外边还围着群众
(解说)老人看到女儿一直在忙碌,没敢惊动她,只是偷偷的看了一眼,就悄悄回去了。
东明县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
他跟别人学话说
他说我都没掉过泪
我看完俺二妮
回到家光觉着不得劲了
我给俺妮起个“拼命二郎”
我也可骄傲
黑天白天没见过我
那一天想我想得很了
他说乖儿 你来家吧
我给你包的水饺
你喜欢吃的韭菜水饺
我说爸 不行 今天上午走不了
煮好了还得给我拍个照片
给我拍个照片 你来呗
光想让你来 跟我说说话
没空 真没空
(解说)一个女儿身从此有了拼命二郎的称谓。黄河滩风大扬沙,造成董青霞的眼睛多次淤血红肿,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董青霞分管的沙窝镇2号村台,已有了一个手工编藤车间,她还要在村台上新建一家服装加工厂,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东明县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装好以后 一楼这回做什么
山东川鲁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兰敬:一楼主要是做裁剪
东明县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
这回不是高标准的吗
是不是比三号台的还要先进
山东川鲁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兰敬:
对 我们还用的是智能制造
这次的设备比以前更先进
字幕:东明虎杖产业园
(解说)今天,长兴集乡的中药材虎杖种植面积发展到1.4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虎杖种植基地。而三年前这里的虎杖还只是零星种植。乡党委看到了前景可期,决定腾出大量土地,加速推进虎杖产业,张改丽就是那场大规模土地流转的亲历者。
东明县长兴集乡9号村台管区干部张改丽:
当时征这个地的时候
很多老百姓都不理解
他们觉着地让你们种了
今年给钱 明年还给钱吗
我们一直到家里做工作
一家一户的做工作
那段时间 我们都是蹲在大路边上吃饭
就是乡里给我们送饭
都是蹲在大路边上吃饭
半年多的时间吧
终于把这块地征到了手
(解说)春天的虎杖生机勃勃,蓄势待发。春季采茶,夏天除草,秋季收获,万亩虎杖基地为附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根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东明县提出了北工南农的发展规划,焦园乡正在洽谈的几个项目因不合乎要求中途废止,而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必须用土地来支撑,可眼下没有土地指标可用,这让分管土地工作的郑强胜犯了难。
东明县焦园乡人大主任 郑强胜:
收小麦之前
这些人都是在运筹 运作
比如说企业家还要跟人家谈
这边还得复耕地
人家来了 我想搞项目
拿不出来地也不行啊
字幕:东明县文旅局
(解说)长兴集乡李焕堂村的樊铁创在成立村剧团这事上似乎也遇到了难题,这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县文旅局求助。
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村干部 樊铁创:现在以两夹弦为主
但是戏剧爱好者
豫剧 包括大平调啊
他们还都学着呢 都会唱
有些(唱得)不是多好
想着让咱们的领导专家去指导一下
东明县文旅局副局长 王媛:
咱们这边主要是需要戏曲方面的(专家)
戏曲方面的(专家)去给你们指导下
(解说)这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回到村里的樊铁创和几个村民,把珍藏多年的戏装晾晒出来。(原村剧团老团长 许廷贵 95岁)
阳光下的戏装,仿佛在静静述说李焕堂的往事。
字幕:李焕堂村旧貌
(解说)李焕堂是东明县村台建设涉及拆迁户数最多的一个村庄。2017年5月,为鼓励群众搬迁,前14名拆迁户可获得3000元奖励,但由于不给现金,只打银行卡,放心不下的村民把民调主任樊铁创堵在了村委会。
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村干部 樊铁创:
8户打了条 就让我按手印
当时桌上也没有印泥
几个群众又推又搡
当时我咬了手指
从这一点 说实话流点血不算什么
大队干部不管如何我能做到
哪一个村干部都能做到这一点
得到了群众认可
那怕掉手指头呢
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村民李留勤:
流血
血流如柱
当时真咬了 那就不一样了
有的人都掉眼泪了
这个事啊 我给你们说
确实感动啊
(解说)鲜血的承诺,让村民心服口服,短短1个月时间,全村村台建设涉及的2000多间民房,全部拆迁完毕。
2021年4月,樊铁创被评为齐鲁时代楷模。
字幕:李焕堂村新貌(村台上奔跑的儿童慢镜。笑声)
字幕:小满
字幕:长兴集乡9号村台
(解说)历经2个月的村台人居环境治理接近尾声,这天,张改丽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郑强胜、张改丽见面现场:
张改丽:给树多浇一点
耶 你咋来了
郑强胜:顺路过来看看你
你这边干得不孬啊
张改丽:俺这里就是干得不孬
我感觉我们村台挺好的
(解说)郑强胜、张改丽是一对坚守在村台的乡镇干部夫妻。三年前,因为村台建设,两人曾一度出现了感情危机。
东明县焦园乡人大主席郑强胜:她叨叨得很了
叨叨得很了不抬杠啊
两口子不抬杠
叨叨得很了 离婚吧
反正你也没这个家
我说那离婚
离了婚咋弄啊
我说离了婚你还再找个(对象)
找个傻子也比你强
最起码我能天天看见
东明长兴集乡9号村台管区干部 张改丽:
就是晚上也干 白天也干
就也没有星期天
也没有春节
啥时候都没放过假
我就是觉得不理解
家不要了还能成一个新家呢
你这个家伙 你还垫钱呢
从家拿钱垫钱
哪有这样的
没钱了 还让我发给你
还要我的钱呢
(解说)那天一大早,他们到县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手续,凑巧碰到了路过的熟人。
郑强胜:邢罡问我 咋呢
一看那个脸不好看
大清早 在民政局门口
那个脸不好看
可能是离婚的
因为不是结婚的
这说着拉着我
他说我给跟他说个事
拉着我拉跑了
(解说)尽管这场离婚风波因为同事的参与而宣告结束,但是郑强胜想起来仍然坐卧不宁,他要想办法打通媳妇的心结。
郑强胜:长兴九号这个指挥长也是个武装部长
我说你叫俺媳妇回您那村台
叫他也上村台
这样 他就知道做村台多辛苦
知道不回家啥原因了
原先是她做我的工作叫我回家
我给她做工作叫她回村台
这样我们夫妻双双投入滩区迁建
从中虽然看着苦
但是得到了很多乐趣
(解说)张改丽就这样来到了9号村台,也体会到村台建设者的苦和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张改丽迅速打开局面,很快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去年5月,她负责涉迁的窑头村第一个搬上了9号村台。
在滩区村台这个大家庭里,夫妻二人谁也不甘落后,比学赶超,被群众称为黄河岸边双飞雁。
字幕:黄河入鲁第一村。
东明县焦园乡人大主任 郑强胜:今天包括昨天
这几天做的工作目的主要是
一个是把旧村保留一部分
发展旅游产业
旧村还不能整村保留
因为土地指标的事
现在的我们最后确定
看这些地保留哪一部分
山东女子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西香: 先维持原状
如果将来我们能够再利用
伴随着其他版块的开发
(解说)让郑强胜感到兴奋的是,旧村台保护计划开始启动。焦园乡的土地复垦已经全面铺开,可利用土地指标有了着落。这片废墟上,开始升腾起一股绿色向上的希望。
字幕:长兴集乡7号村台 几天后
村民许凤修:王局长给你打的电话是吧
是
前天我俩去(县文旅局)了
这是应该的
东明县大平调剧团演员 张海仁:
因为是个地方戏 小剧种
咱不要求很高
咱尽可能把演员的性格表达出来
该往前指的指一点
或者看天 怎样看天 或者看地
把这个动作带出来
有点柔软(的身段)
80岁村民范凤云:以前光想成立个剧团
光想热闹
你看我牙都掉了 天天唱
我最喜欢戏了
我收了几个徒弟都学着呢
(解说)这天,沙窝镇2号村台的服装厂开工了。
东明县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
你看这里多好 还建了职工食堂了
接了小孩直接在这里吃了
都不用回家做饭了
那不孬
山东川鲁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兰敬:
我们工厂经过一个月的努力
正式落地开工
然后我们能真正的给当地老百姓
带来更多的一些工作岗位和就业的机会
可以实现员工每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
董书记也是三番五次地给我们进行沟通
来关心我们的进度
关心我们的招工情况
(解说)在董青霞的感召下,滩区新村台已经成为返乡创业归雁经济的新舞台。
小满已过,麦子渐黄,预示着一场丰收即将来临。
东明县沙窝镇党委副书记 董青霞:脱贫迁建是一场苦战,乡村振兴是一场硬战,心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村干部樊铁创: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就要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东明县焦园乡人大主席郑强胜:乡镇工作总也干不完,为群众服务没有休止符。
董青霞、樊铁创、郑强胜、张改丽,他们只是黄河滩区基层干部的缩影,从脱贫迁建到乡村振兴,他们的身影从未缺席,初心不改,信念不变。
在东明县将要建成的滩区迁建展览馆里,陈列着迁建过程中部分优秀党员干部使用过的随身物品,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不仅是他们的个体记忆,这更应属于黄河的记忆,属于这个时代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
这更是一种精神的集结。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无私奉献、不负人民,永远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幕:
2022年6月,东明县24个村台社区全部成立了新村党委,迈出了新村融合发展的第一步。
2022年7月,在镇党委和县文旅局支持下,李焕堂村村剧团成立。
2022年7月,焦园乡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的项目陆续签约。
大河奔流,长歌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