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正能量-->>内容
临沂手工制秤人郑邦勋:称的是斤两 讲的是良心
时间:2023/12/7 10:24:08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制作木杆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木杆秤为人们交易货物提供了重量依据,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起起落落间完成,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和发达,秤早已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木杆秤制作是工匠口耳相传的一门古老技艺,电子秤兴起之前,作为最普及的衡量工具,它携带方便,见证了乡村商贸发展演变的过程,被普遍使用。今年62岁的郑邦勋出生在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下郑家庄村,18岁那年,他接过父亲手中的秤杆,跟着父亲开始学做秤。

木杆秤制作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从选材料到制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全凭经验和悟性。木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砣、秤星等部件组成,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易。做秤是个精细活,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秤杆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郑邦勋就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手拉钻对着记号打孔,一边将铜丝塞进打好的孔里,一边用刀具割断,这个步骤被称之为“割秤星”。一杆秤上有多少孔,便割多少个秤星。

在制作木杆秤的过程中,郑邦勋始终秉承“选材讲究、做工精致、称量准确、质量可靠”的原则,怀着心中的这份敬畏和坚守,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在他的带动下,妻子李修芳也加入到制作木杆秤的队伍中,二人靠着制作售卖木杆秤养育了一双儿女。

随着电子秤的兴起,木杆秤用得越来越少,日渐萧条的生意让秤匠们的生计举步维艰。如今,郑邦勋最期盼的是做秤这门传统手艺能够后继有人。

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像郑邦勋这样的匠人,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手艺,更是将一份工作做到极致的执着。在这份坚持的背后,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