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串户发现农村养老难题
今年53岁的周丽丽,从小在农村长大,性格豪爽外向的她,对老人有着深厚感情。从18岁开始,她就做起了婚庆师,走村串户服务邻里街坊,主要是为新人提供照相、摄影等服务。在日复一日服务乡亲的过程中,周丽丽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有了深入了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青壮年走入城市,广袤的农村地区大多是留守老人。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让老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上升。仅在莱西市院上镇,65岁以上老人就有万名。2014年,周丽丽和院上镇政府签订了“居家养老服务协议”,自筹资金创办了院上镇丽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家庭困难、无子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农村老人提供洗衣送餐、休闲娱乐、康复护理等十余项服务。
万事开头难。创办初期,做完服务中心装修等事项后资金捉襟见肘,只能先购买一台洗衣机。周丽丽骑着三轮车,不惧严寒酷暑,拉着洗衣机在乡间到处跑。即使这样,她也没有抱怨退缩。
精细服务划分片区专岗专责
为了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精神和生活上的“脱贫”,服务中心根据居家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建立档案,将养老服务对象划分片区,实行专岗专责,每5名老人配备1名专职服务人员。通过智能化通讯终端呼叫服务系统平台,每位服务对象在需要服务时可一键发送,服务中心第一时间上门提供紧急救援、生活帮助和爱心关怀等服务,实现了居家老人随时随地一键求助。“为方便那些老人能够及时与养老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她把所有工作人员的电话印在便民服务联系卡上,只要老人有需要,直接拨打电话就可以得到服务,这个做法既拉近了距离,又便于沟通。”
去年春节期间,武备新村的一名独居老人意外摔倒,周丽丽接到消息,立即和丈夫拿着梯子开车赶了过去。抵达老人家后,敲门始终无人应答,于是利用梯子翻墙进入院子,才发现老人从床上摔到了地上,周丽丽立即呼叫救护车将老人送往医院。因为发现及时,老人经治疗后很快出院。
助老大食堂解决吃饭难题
民以食为天。怎样让老人吃好成了周丽丽的心头大事。2018年10月,丽馨服务中心新建了1120平方米的武备社区助老大食堂,面向武备社区辖区内的低保户、特困人员、贫困户等200余名老人提供轮流就餐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老人中午吃饭的大问题。
在服务过程中,周丽丽发现不少老人患糖尿病等疾病,为保证菜品营养均衡,她专门聘请面食师、烹饪师,午饭准备的是一荤一素一汤还有主食,一周还要准备一顿粗粮;服务人员负责就餐服务和卫生清理,让老人在舒适环境中就餐,并在餐后积极收集意见信息,对菜单及时调整,确保每天菜品不重样,食堂也逐渐成为了“老人驿站”。为确保食品安全,周丽丽在服务中心大院和房后建了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有十余种有机蔬菜,做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真正做到绿色无污染。她还建立了严格的物资采购机制,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均从正规厂家购买,做到质量有保证。目前丽馨服务中心已将助老食堂和助餐点有机结合,以食堂为中心,为助餐点老人提供无偿送餐服务,实现了快速度、高质量的用餐要求,做好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采访当天,还没到饭点,老人们就骑着三轮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从周边村庄赶了过来。“好吃又实惠,关键不用自己生火做饭,非常省心。”拎着饭盒的刘先生说。
医养结合更注重心理辅导
在一次照料中,周丽丽了解到有位老人早年丧子,老伴又去世了,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之后又患了白内障,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周丽丽通过民政部门积极联系医院为老人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康复后又经常上门探望,老人的精神状态也逐渐变好。
经过这件事,周丽丽发现大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体不是很好,为了能定期为老人做身体检查,她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与多家卫生院签订医养结合协议,整合各家资源,共同参与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周丽丽意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老人们的心理问题,她与一些知名的心理辅导师签订协议,按时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
四位一体给出农村养老方案
经过摸索,周丽丽走出了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逐步形成了集居家养老、助老大食堂、医养结合、日间照料“四位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模式,为农村养老这一社会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眼下,她正在筹划多个服务中心的建设,不断扩大养老服务范围,让更多农村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按照计划,明年开春,院上镇8000余名老人都将享受养老服务。
丽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成功使周丽丽获得许多荣誉称号:青岛市“十大孝星”、莱西市“敬老爱老使者”,服务中心也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中心成立的初心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人,这个目标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在周丽丽的影响下,其独生子报考研究生时也选择了养老专业,并明确表示明年毕业后将回村投身养老事业,用年轻人的视野为农村养老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