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周边新闻-->>内容
乡村游端出六道大餐 主推渔家风情温泉民俗
时间:2015-1-9 17:10:11 来源:齐鲁晚报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乡村游端出六道大餐

  游客在大沽河沿岸的沁南香休闲岛进行游览。(资料片)

   8日,青岛市发布《青岛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015-2020)》(以下简称《规划》),青岛市将打造滨海乡村旅游发展轴带与大沽河乡村旅游发展轴带的“两条轴线,七大集群”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并设立专门的乡村游咨询服务中心与集散中心。保护与开发并重,建立乡村旅游点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积极性。

   乡村旅游格局:两条轴线,七大集群

   《规划》的总体范围为城郊三区四市,分别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在布局上将青岛乡村旅游划为“两条轴线,七大集群”。

   “两条轴线”为滨海乡村旅游发展轴带与大沽河乡村旅游发展轴带。滨海区域做好“海”的文章,充实渔村旅游及海岛旅游、海上旅游等内容,推动海洋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大沽河乡村旅游发展轴带利用大沽河治理工程的发展契机,全力打造大沽河旅游核心轴上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全面建设大沽河两岸旅游产业带项目与配套设施,辐射带动周边大型旅游区的快速发展,进而拉动整个青岛市的北部旅游发展。

   “七大集群”按行政区划分为七个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崂山集群、城阳及红岛经济区集群、黄岛集群、即墨集群、胶州集群、平度集群、莱西集群,突出七大乡村旅游集群的地域特色,依据乡村旅游资源集聚程度及资源特色,规划形成三十六个乡村旅游产品圈,实施连片规模化开发策略,形成集聚效应。空间上将青岛市乡村旅游设为“三翼拓展,三层递进”方向,乡村旅游沿东翼滨海大道、西翼高速公路网、北部大沽河滨河大道,向三个方向纵深拓展,按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层次递进开发。

   乡村游主推渔家风情、温泉、民俗等六大产品

   《规划》中明确重点发展渔家风情、山林山岳、滨河生态、温泉养生、田园农耕、历史民俗等六大乡村旅游产品。结合青岛市八大乡村旅游业态,打造“沽河人家”“道隐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

   依托海滨及淡水自然风光、渔村风貌及特色的渔业生产环境等渔家民俗风情,利用海滨、海岛、湖泊、河流及海滩、礁石、湿地、码头等资源条件,打造水域景观与渔村风情;以山林保护性开发利用为核心,发展山林休闲观光、登山健身、康疗、山地游憩娱乐及农家山味餐饮、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依托青岛各式的资源,发展相应的乡村旅游产品。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旅游节庆的开发。对已有节庆活动,提升其文化内涵;对潜在的节庆文化资源,综合采用经典回归、传统提升、提炼整合等多种开发策略进行深度开发。

   打造以“青岛礼物”为核心、统一的旅游商品品牌运作机制,各集群重点发展有特色的的旅游纪念品及土特产品、特色食品,如崂山绿茶、北宅樱桃、辛安剪纸、蓝莓制品、胶州三里河黑陶、大泽山葡萄等。

   设立乡村游集散中心,完善“一小时旅游圈”

   青岛将建立乡村旅游信息实时动态管理平台,在旅游旺季对各乡村旅游景点的旅游人数实时监测,及时发布信息,调控客流量,实现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实时、动态管理。

   青岛还将设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与集散中心,为青岛市民郊游提供系统完备的咨询与配套服务,在滨海大道、滨河大道及城郊县城与旅游乡镇等主要游客集散地建设区域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各旅游景区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逐渐建成一个市—区—镇—点全方位的游客服务体系,在旅游咨询、宣传推介、紧急救援、旅游投诉、旅行代理、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方面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

   着重发展与完善公路交通体系,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进一步加强青岛市区至城郊各区市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完善大青岛“一小时旅游圈”。针对没有公共交通、不能实现直达的乡村旅游点,在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关键旅游节点开通旅游公交,增加出游方式。

   开发保护并重,提高乡村居民环保积极性激励机制

   本着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乡村旅游将围绕海岸海岛、山林山地、河流水域、温泉资源、历史民俗文化及乡村环境等内容展开环境科学保护。青岛市正在积极推进以大沽河为生态中轴,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东部崂山、北部大泽山、南部大珠山、灵珠山为生态屏障,以海岛、湿地、自然保护区、水库涵养区、风景名胜区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全市域生态体系的建设。

   生态环境良好、没有遭到破坏的景观资源,严格保护;对已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的资源,如大泽山山体等,通过整治、改造手段,恢复其原生态环境;对已经建成的旅游项目,严格管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和破坏;对拟开发的旅游项目,要严格项目审批、规划制约与方案论证程序,避免城市化建设、商业化房地产开发及粗犷式旅游项目开发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

   鼓励旅游区点实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建立乡村旅游点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制定专项《资源保护评级与奖励办法》,从生态环境、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文化等方面设立专门保护评级与激励政策,并落实到乡村旅游点的每家每户,让乡村居民从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提高保护资源环境的积极性。(记者 陈之焕)

关键词:|乡村|村游|游端|端出|出六|六道|道大|大餐|餐主|主推|推渔|渔家|家风|风情|情温|温泉|泉民|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