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内容
在“无名山”中执着前行
时间:2014-11-14 15:06:09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黄红涛,一位东北黑土地乡村里走出来的勤奋少年,一位刚过弱冠就已得名的青年学子,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艺术家。在艺术之路上,已经形成了个人鲜明的风格面貌。
    日前,天承书画城华宝轩负责人与记者聊起黄红涛画的艺术风格。
    “看他的画,你就会看到他的状态,看到他内心的想法。”华宝轩负责人马先生说。

锲而不舍的艺术之路

    黄红涛的艺术之路,似乎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画画是天赋的兴趣。出生并生长在农村的他,自然与城市里各种美术兴趣班无缘,也与现成的各种画材、画册无缘,但喜欢画画的他,硬是从小在没有艺术氛围的环境里坚持了下来。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黄红涛临遍了所有的美术课本,因为农村学校里的美术老师都是兼任的,基本不懂美术,这些教材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高中时的美术老师是黄红涛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人很正直,很会引导学生。在学素描色彩等高考内容的同时,他终于用宣纸画画了。

    高考让黄红涛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山。2001年的春天,黄红涛来北京参加美术高考就住在香山脚下,兴奋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爬山,只是走进山里后,才发现身在山中的感觉不如远远地看山。


厚积薄发早年得志

    从小就画画的黄红涛,到了大学时,那种天然对美的向往和原始的创作冲动开始进入了突破期。

    2002年,黄红涛一边继续在高考班代课,一边开始借朋友的单反相机玩起了摄影,还在身边老师和朋友的影响下画起了水彩。2005年,他的一幅水彩作品,参加了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读到大三,黄红涛开始了国画专业的系统训练。不循常规的他,基本上没有经历正常的临摹阶段,直接进入了创作状态,密集地参加了“黑龙江写生作品展”“黑龙江省首届山水画展”(优秀奖)、“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黑龙江美术作品展”(银奖)、“中韩美术作品展”等,让他备受老师们关注。
    2006年,黄红涛报考了时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卢禹舜的研究生。读研后,黄红涛开始有机会跟随卢禹舜老师研习,眼界也更开阔了。2007年,黄红涛先后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生论坛”“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大展”,作品《无名山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于2008年加入中国美协,2013年又考取了卢禹舜的博士研究生。
出世“无名山”入世“看风景”
    黄红涛“无名山系列”风格的形成,自然而又充满跳跃性。无名山的雏形在他大二时画的最后一张水彩画创作里已初露雏形,后来大三又画过一张写意来进行探索,参加了黑龙江省的首届山水画展并得了优秀奖,到了大四时,《无名山之一》就正式将这种创作风格确定了。
    “黄红涛的无名山,是在造着自己的山。这里面的山山水水、树木动物,都取自他的家乡。在他的家乡,没有特别巍峨或灵秀的山峰,有的是连绵的小山丘,而且树木的品种也比较单一。东北的山用中国画表现很难,因为山里植被不外乎是松树、杨树,站在山顶往下看,看不出具体的一棵棵树,因为全是一样的,只能看出起伏。他追求画面的单纯,内心的洁净。这种自然因素,与个人感觉结合,恰恰符合表达出了出世、无我、神秘,甚至是简单的感觉。”马先生说。
    马先生认为,黄红涛的出世只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极端状态的、完全内心的状态,和现代人的生活有所隔阂,不能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所以他又画了入世的“看风景系列”。“这两个系列形成了一种对比,一个是单纯的、工笔的、静的、无我的,一个是俗世的、写意的、喧闹的、我存在的。但这两个又应该是并行的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出世的心,入世的身。这两个系列,也是他看世人、看世界、看时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出世中游离于‘无名山’,入世中静卧‘看风景’。”马先生告诉记者。     
      (董兆云  朱浩)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