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冷,雨雪雾霾天气接踵而至。为了躲避刺骨的寒风,一到休息日许多市民选择窝在家中不出门,即便出门也恨不得把裸露在外的皮肤全部包裹起来。然而,在县城不起眼的角落里,修车师傅却每天冒着严寒坚守在室外的岗位上,有的为了方便修车,他们都要裸露着双手,即便是将双手冻得通红,他们也没有停下过手上的工作。他们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忙起来也吃不上热腾腾的饭菜,然而正是他们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劳动,让我们能在寒冬中安心地骑车行驶在大街小巷。
在县城张北路联华超市旁边,有一个修车摊,在这里修车的张亮师傅长年无休。年轻时,他无师自通,凭借自己的手艺做起了修车工。在记者小时候的记忆中,张亮师傅的修车摊已经经营了很多年,而且总是人来人往,不缺顾客。
1月25日早晨8点多,记者出现在张亮师傅的修车摊前,他身穿一件单薄的棉袄,外面套着一件发旧的运动服,头戴一顶深蓝色的毛线帽子。听说记者要采访,张亮师傅有些不好意思,他对记者说:“我没啥好采访的,就是靠手艺吃饭,也顾不上天冷不冷,早就已经习惯了。”由于从事修车工作多年,记者注意到,张亮师傅工具车上的东西很齐全,他每天早上来到摊位前先摆上马扎、水盆,然后拿出打气筒、钳子、扳手等修车必备工具。“这些常用的修车工具,我习惯将它们摆在显眼的位置,有的顾客来了直接拿起来自己紧紧螺丝就走了,算是给大家提供个方便吧。”
记者看到,车胎、车筐、车锁、螺丝等自行车或电动车零部件堆满了张亮师傅的工具车,他忙碌的一天就要开始了。说话间,摊位前来了一位小姑娘需要换车胎。“张师傅,我先把车子放在你这吧,等我下了班过来骑。”“放心吧,下班直接过来就行。”张亮师傅告诉记者,他每天8点到晚上天黑,一直守在这里,等候过往需要修车的市民,这一干就是20多年,所以,在周围居住或工作的人基本都认得他。
与记者说话间,张亮师傅很轻松地将刚才那辆自行车倒立过来,然后熟练地扒下车胎,打上气,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水盆里检查,发现是以前补的地方又漏气了。只见,他从衣兜里掏出打火机,把旧补丁用火一烤,揭了下来。拿起锉刀,在跑气儿的地方锉几下,然后拿出块新补丁,涂满胶后稍等了一会,他告诉记者:“冬天的早晨比较冷,容易影响补胎的质量,稍微晾一会粘得更结实。”最后,把车胎安回到车轮上,打足气,共花费2元钱。张亮师傅前后用了10分钟。
冬天,骑自行车的少了,需要修自行车的市民也少了。“这份工作就是上班有点,下班没点,赚得就是辛苦钱。一到冬天收入就少了三分之一,但是我又不能不工作。再说,来我这里修车的不是周围的邻居就是老主顾,来找我,咱还能不帮忙吗?”张亮师傅告诉记者,相比之下,夏天修车的比较多,雨水过后车容易生锈或扎胎,一天下来最多的时候能接七八十个活,能挣300多块钱,但是冬天就少很多了。
不一会儿,来了一位从超市路过的市民,她的电动车没气了,后面车座的螺丝也掉了,没法载人。张亮师傅二话没说,从工具箱里找到一个螺丝将车座固定住,顺手又拿起气筒充好气。顾客询问价钱时,他说道:“算了,快走吧。”
如今,周围的一切早已不是二十多年的模样,超市开业了,商铺一家挨一家,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而不变的只有张亮师傅和他的修车摊依然守在这个角落里。
告别张亮师傅,下午3点左右,记者又来到兴桓路齐商银行门口张广江师傅的修车摊,看到忙了一下午的他,脸已冻得通红,补胎、换闸、打气,在冰冷的水中检查车胎哪里漏气。
记者采访当天,张广江师傅正在给一位女士修理自行车的车蹬,一番敲敲打打后,张广江师傅告诉记者:“在我这里,不论车子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我都尽量当天修好,保证顾客能尽快骑车上班。平时要是碰上精细的活,我都会把手套摘下来。”由于双手长期裸露在外,记者看到,他的手背出现一道道裂痕,手掌内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干这行又脏又辛苦,咋不换个工作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广江师傅说:“咱就只会这一门手艺,干了这么些年都习惯了,多数时候戴手套修车很不方便,就是这双手挺遭罪的。”
一张满是风霜却面带笑容的脸,一双刻满伤痕枯树皮般的手,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里,修车师傅随处可见,他们甘心躲在角落里,每日风餐露宿,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为大家排忧解难,提供方便。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他们将安享温暖的渴望深埋在心中,只为了那份坚守,可以为更多人带来温暖和幸福。让我们向他们深深地致以敬意,道一声:辛苦了!
(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