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在桓台博物馆馆长孔令涛看来,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市民回顾过去、温习历史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一个市民文化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固然重要,同时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心弦、品味历史,也是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
桓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全县已经发现的文化古迹达100余处,密度之大在国内较为少见。史家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
悠久的历史给桓台这片土地遗留下了丰富的文物,桓台博物馆作为淄博市第一个区县级综合性博物馆,199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馆藏珍贵文物5000余件,包括陶器、瓦当、青铜器、瓷器等15个门类。设有《东夷文明之光》《古代书画》《玉器、骨器、瓷器》《薄姑国青铜器》等9个专题陈列,展出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品上起8500年的后李文化,下至明清。孔令涛说:“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果不为更多的大众所识,非常可惜。”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从2009年开始,桓台博物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在实现文化惠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前来参观的市民数量有所增加。但我们还是想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孔令涛说,只有这样,桓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让博物馆“动”起来。
在人们的心目中,博物馆是固定建筑物,不可移动。人们要参观博物馆,就必须亲身前往。虽然现在我国的博物馆已经实行免费开放,不需要花钱买门票了,但还有许多其它条件的限制,譬如路远,交通不便,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等,使得很多人不能到博物馆参观。如何让博物馆“动”起来,“走”到人群中去,让那些没有条件、一时不能亲临博物馆的人,也能享受博物馆文化呢?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新机遇。在这个问题上,桓台博物馆下了“真”功夫,动了“巧”脑筋。
在这个基础上,桓台博物馆又在探索如何让博物馆“动起来”,走进群众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桓台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桓台博物馆除了免费开放有序推进外,还常态化地组织开展博物馆进校园、社会宣传等活动,让学生不出校园、居民通过各种媒体,就能感受到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观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文物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普及。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新城镇某村一名村民在耕作时,发现了商代和明清的瓷器标本以及战国时期的瓦当,掌握一定文物知识的村民,认识到这些断瓦残片的价值和意义,当即交给了文物普查队。“要在前几年,我早把它们当成碎瓦破片扔掉了。”这名村民说。
为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桓台博物馆,感受桓台悠久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桓台博物馆坚持化高雅为普及,变静态为动态,大力组织博物馆走进校园课堂活动,让孩子们不出学校,就能感受到博物馆里的丰富展品。如今的桓台博物馆,已经成为桓台县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参观桓台博物馆正在成为他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今年,桓台县博物馆组织讲解员到桓台世纪中学,给学生作了《桓台文明曙光》讲座,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桓台博物馆的 展览和文物,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了解桓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同学们听了后高兴地说:“这样的讲座我们很需要,不仅活跃了我们的校园生活,也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了我们的乡土文明,感受到了家乡悠久的历史文明。”
桓台博物馆在开展博物馆走进校园课堂活动的同时,还和桓台县各中小学合作,将各学校春游阵地转移,倡导孩子们到博物馆。今年,桓台县实验学校、唐山中学等学校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桓台博物馆参观,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学生们了解到了桓台延续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同时,还向同学们赠送了桓台博物馆简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前来参观的学生家长说:“带孩子到博物馆里春游,除了参观增长知识,还安全。”
桓台博物馆还和唐山镇第一小学共同组织了“校外历史课”社会实践活动,在展厅里,同学们通过听取讲解、设问对答等多种方式,直观地感受历史,认知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孔令涛说:“下一步,桓台博物馆不仅要走进学校,还要走进社区和农村,让博物馆更好地走近群众,让群众都能感受到我县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同时,我们还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征集散落在民间的有重大史料价值和实物价值的文物,丰富馆藏,让更多的历史文化走进大众。” (杨成见 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