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时期,桓台的建筑业虽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体仍以自身优势而发展。这期间桓台建筑队伍建设了桓台县化肥厂、张店被服厂、青龙山水泥厂车间、南定矿山机修厂车间等项目外,还应邀前往济南钢厂、济南国棉四厂、黄台发电厂、胜利油田等单位,援建各类工程项目。
在承建大型建筑工程中尽展才能,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尤其是1961年,当时荆家公社建筑精英吴佃玉领衔承建郑州“二七”纪念塔。该建筑为仿古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有地下室通道可以从广场入口处进入塔内,塔内一边为旋梯,一边为展室,游人可蹬梯盘旋或乘电梯而上至塔顶,登临眺望,鸟瞰郑州市容风貌。“没到二七纪念塔就等于没到过郑州”的比喻,使“二七”纪念塔成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此塔被载入郑州市近现代名优建筑名录,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桓台建筑也随着双塔的知名度而名扬全国。
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
1961年吴殿玉带班施工
参建北镇黄河大桥。1972年1月,当时起凤公社的建筑技工组成民兵连,参加北镇黄河大桥(1985年以后改成“滨州黄河大桥”)建设,原计划建桥工期为两年,经桓台起凤公社建桥民兵连与建桥大军的奋战,只用了9个月,一座巍峨大桥就跨越黄河胜利建成通车。此桥已历经近半个世纪,仍发挥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桓台建筑人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桓台的建筑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1981年,县委、县政府以“桓台要想富,该走什么路”为题,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进行了广泛认真的讨论,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桓台要想富,发挥优势搞建筑。”
当时决策的依据是:
一是桓台农业生产条件好,粮食亩产已千斤以上,具有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
二是建筑是桓台的历史传统行业,能工巧匠建筑人才多,且建筑业投资少,见效快;
三是桓台南邻淄博,西近省会济南,北邻胜利油田和新型的石油城东营市,国家重点工程多,建设任务重,急需庞大的建筑团队,桓台搞建筑占据地利优势;
四是桓台县的强村富户,大都是依靠建筑而致富,建筑业有着示范引领作用。
1981年至1984年,县委、县政府又以洞察全局、超前部署的战略眼光,为建筑业发展谋篇布局:一是克服“各自为战,势单力薄,一盘散沙”的弊端,组建建筑一条龙,变单体劣势为综合互补优势;二是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以敢打能拼和以质取胜打出桓台建筑人的威风;三是“进城攀亲”“借船出海”,靠联合闯市场;四是打造桓台建筑的“文明之师”,形成“建筑铁军”。
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战略部署,奠定了桓台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坚强信心,促使桓台建筑业迈上新台阶,实现快速发展。1980年至1985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由4800万元增长到2.5亿元,增长了4.2倍,全县建筑队伍发展到5万人。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建立了“桓台县建筑管理局”和“桓台县建筑工程总公司”,根据当时的建筑市场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桓台建筑要开拓新天地,就要以“四胜”为重点,以“敢打四仗”打市场。同时确定建筑市场战略定位:
“四胜”即“质量以优取胜,工期以快取胜,服务以好取胜,价格以廉取胜”;
“四仗”即“打胜仗、打大仗、打政治仗、打啃硬骨头仗”;
战略定位即:主攻胜利油田,夺标济南,占领北镇(今滨州),服务淄博。
之所以这样做,实属形势所迫。比如,济南市场,在那个年代建筑公司要想进入济南市场,必须经过济南市建委批准才行,不是想进就能进,不是容易办到的事。
1984年,省人大要建10栋住宅楼,尚未进入济南市场的新城建工通过省人大协调拿到了这个工程,却引起了济南市主管部门的强烈反对。当时,济南市有领导说“干完了就让他们走”,就是要把新城建工赶出济南建筑市场。可是谁都没想到,新城建工建设的省人大十座住宅楼,座座建的典雅壮美,每一套房屋桓台建筑人都精心设计,小到室内挂钩,大到卫生间的安全扶手都安装到位,连设计者没想到的他们也做到了,夺得当年的济南市全优工程。新城建工为济南市建起了“济南市首片全优样板楼群”。这下子,省长们带队去参观,省人大更高兴,李长安省长一挥手说:“像新城建工这样的建筑队伍,怎么不能让他们进?来多少要多少。”省长的一席话,就是亲自给桓台建筑队伍签发了挺进济南建筑市场的“通行证”。可以说,济南市建筑市场的大门不是靠什么“关系”打开的,而是以“质量金砖”硬砸开的。
东营胜利油田的建筑天地也是桓台建筑人靠质量开拓出来的。1983年时,唐山公社建筑公司驻东营市工区,在年终工程质量总评中,夺得“建设石油城,质量攀高峰”第一面奖旗。1984年,油田工程质量年终总评又夺得第一名。1985年,东营市建委、油田基建处从2省、3部、7市、24个县的284个施工队承建的工程中,抽查剖析72个工程,唐山公社建筑公司被抽查4个,以95.6分再次夺魁。此后,“唐山公司”被誉为“质量信得过”单位,平时质量检查免检。1987年,“唐山公司”成为“五连冠”。过硬的工程质量提高了桓台建筑的知名度,一个个全优工程就是一枚枚的金字招牌,这些“金砖”和“金牌”使多个建筑市场向桓台建筑人敞开了大门。桓台建筑人成为抢手的“香馍馍”。一些难度大、工期紧、要求高的大型工程,纷纷主动找上门来:
1984年,“唐山公司”承建了当时全国最高的214米的淄博辛店火电厂大烟囱。因这个高度无人敢干,一下子震动了整个山东建筑界。
淄博市第一招待所新建7层大楼,原承包单位无能力装饰工程。“市一招”领导向桓台求助。桓台从10个乡镇建筑公司调集了160名精于装饰的能工巧匠上阵,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12300平方米的高标准装饰任务。
胜利油田采油指挥部的胜采会场工程,因所处地基耐力差,无人伸头承建。这时,当时的耿桥乡建筑公司挺身拿下,首次采用石子冲振处理地基,40吨通电振冲机下桩深9米,攻破了这一“难题”,开创了东营地区石子冲振桩处理滩涂地基的先例。
济南市舜井街营业楼是南方一家建筑公司承包建设的,施工难度大又加冬季寒冷,这家建筑公司竟然扔下工地跑了。可是该项工程必须在年前完成,时任济南市副市长的谭庆琏在危难之时找到桓台,请桓台登台救场,接手这个“烂摊子”,还要15天建一层,在年前完成这项工程。
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荆家镇建筑公司把这个“烂摊子”接过来。施工队员们都穿上印有“建筑之乡”的工作服,斗志昂扬地拉上工地。大家啃着馒头,争分夺秒,日夜奋战,终于拼搏45天就把这个6600平方米的“烂摊子”按期完工,而且工程质量优异。为表示对桓台人仗义解难、敢拼能战的感谢,在支付工程费用时,发包单位一次性支付了远超荆家公司核算的工程费用。
这个“政治仗”进一步树立了桓台建筑人的形象。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又找上门来:某国营建筑公司承建的齐鲁宾馆,本是面积大、高层、现代化客房的省城形象工程,谁知道建筑进度缓慢,拖到了第六个年度还未建成,且工程质量千疮百孔,以致省委领导不得不过问此事。无奈之时,齐鲁宾馆筹建办公室领导求助桓台相救,由“起凤建工”挺身而上,接“烂摊子”打硬仗。于是,某国营建筑公司的“正规军”以“败军之旅”撤出工地。“起凤建工”的“民兵大队”勇敢的进入“战场”,以高昂的斗志和精湛的技艺,履约尽职,高质量、高速度地建成了齐鲁宾馆。桓台建筑人在省会济南市又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1984年7月14日,《大众日报》把此事作为新闻在头版刊出。这则新闻是由省委最权威的“党报”刊发,其意义和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官方为桓台这帮“泥腿子”建筑人“正名”“扬名”,提高了地位,济南市建筑市场要“正眼高看”桓台建筑人了,桓台建筑队伍可以挺直腰杆在济南建筑市场大展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