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企业经济-->>建筑之乡-->>内容
干事创业的人永远年轻
时间:2013-7-29 9:53:21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1975年,一个16岁懵懂少年加入了建筑大军的行列,如今已年过半百。38年来,他无怨无悔地从事着自己最钟爱的建筑工作,在钢筋水泥间穿行、求索,当他为公司夺得第一个“鲁班奖”时,终于梦圆建筑艺术;38年来,从鲁中大地到援建北川,他带着感情和责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留下了一座座建筑丰碑后,又悄悄回到坚守的工作岗位继续奋战。在建筑这块园地里,他用勤劳播种、用赤诚浇灌、用责任铸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建筑工人的光荣和梦想。他就是全国优秀项目经理、天齐集团淄博分公司项目经理孔华。
十年磨一剑  首创“鲁班奖”
    1975年,16岁的孔华来到天齐集团,成了一名建筑工人。从瓦工到施工员、项目经理,从肩扛手搬,到“最多用个水平仪”,再到各种先进装备设施,他和公司同成长、共进步,看到了公司的发展壮大,见证了桓台建筑业的发展历程。
孔华和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市场结缘多年,先后负责建设了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音乐学院教学楼、东校区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工程,为该校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公司赢得了无数荣誉。其中,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工程在2008年荣获“鲁班奖”,这是天齐集团的第一个“鲁班奖”。
    “干建筑和做人是一个道理,都要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个‘鲁班奖’是靠实力和诚信打拼出来的。”孔华说,“图书馆是理工大学的重要场所,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学校希望把图书馆打造成标志性建筑,2006年开工后,一系列施工要求都特别高。从设计、造型、环保,到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每个细节都很考究。同时,‘鲁班奖’是我们天齐几代人的梦想,天齐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实力雄厚,有能力承建更高质量的工程,就是凭着力争上游、争创第一的精神,我们赢得了天齐历史上第一个‘鲁班奖’。可以说,这个‘鲁班奖’的获得,既满足了学校方面的要求,又实现了天齐几十年的建筑梦想。”孔华说。
    “鲁班奖”作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最高荣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无形的,更是无穷的。“鲁班奖”的获得,进一步提高了天齐的企业形象,树立了行业标杆,增强了品牌核心竞争力,企业软实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是天齐集团历史上跨越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道义担大任  “援川”干工程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主动担当社会公益责任。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不仅是对企业本身的严格要求,或许也是道义和社会责任使然。
    2009年4月,当公司传出消息要去北川干援建项目的时候,孔华主动找公司领导提出要去援建,他的想法是,一方面,北川有难,羌族同胞没房住,一定要去帮忙,这是做人做事起码的道义。另一方面,虽然去北川干工程风险大、困难多,但从长远看,可为公司开拓四川建筑市场打下基础,是集团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
    “把北川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要让羌族同胞住上最安全的房子。”肩负重任,带着对羌族同胞的无限深情,孔华放弃已中标的造价2亿多元的淄博一个大型工程,带领参加过“鲁班奖”、“泰山杯”等创建工作的天齐精锐团队于2009年4月23日奔赴北川,开始了“援川”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那是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场恶战。”孔华这样形容援川的经历。“天天穿着迷彩服工作,工期紧,节奏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日没夜,马不停蹄,跟当兵打仗似的。”孔华说,刚到北川,他们便立即按照淄博市援川指挥部的命令,仅用了20多天就突击修建了通往黄江中学的上山道路,初战告捷。
    “当地的高温潮湿,不少人吃不消,突击完成,我们浑身都晒破了皮,身上都是湿疹,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北川新县城重建,全国关注,世界瞩目。因此,大家坚定了一个信念——发扬天齐精神,干就干一流,啃下这块硬骨头,绝不给天齐丢脸!”孔华说。
    远离故土、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等,施工困难重重。“没有困难就不需要我们天齐来援建,援川就当是在外面当了两年兵!”孔华鼓励团队忍受孤独,满负荷工作,推进北川重建,见证废墟中的新生。从淄博到北川,从陌生到相识,再到和当地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孔华重新思考援建的意义,“援建,不是施舍,从道义上讲,桓台人有情有义,应该援助;从良知上讲,助人是快乐的;从政治上讲,是任务。”常态下,人们为自己的生存而工作,而援川则是为14万羌族同胞的生存而工作。孔华说,他比任何时候都强烈感受到工作着的意义,这体现在不断崛起的新房,不断向大山延伸的道路,一张张从悲痛中绽放笑容的面庞……重建北川,对援建人员来讲似乎是一场灵魂的洗礼。
在孔华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承建了新川路、新北川宾馆、新川河及其景观工程、新北川安居房17栋楼、温泉片区二期安居房项目等。其中,新北川宾馆作为新北川的标志性建筑,按照四星级高标准设计,从2009年11月开工到2010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比正常两年工期整整提前了13个月,创造了天齐速度,刷新了天齐记录。
    道义在心,责任为先,真诚无私的付出,总能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孔华项目部承建的援川项目一举夺得了四川省最高质量奖“天府杯”和两项金奖、一项银奖以及山东省建筑质量“泰山杯”。天齐集团被授予“山东省支援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支援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等称号,孔华个人也荣立二等功,在市委、市政府的援川表彰大会上,他作为施工企业代表作典型发言。
承载新使命  再攀新高峰
    干事创业的人永远年轻,年过半百的孔华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2010年10月,在北川度过了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孔华回到了鲁中大地。一个月后,他便开始淄博市文化中心工程的相关筹建工作。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即使有“贵人相助”也是个人不懈努力得到的恩宠。孔华凭借实干、奉献和品质在业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不少大型工程主动找上门来让他干。“找个干过图书馆工程的人来承建咱们淄博市图书馆!”因此,承建过图书馆、并因图书馆工程创下“鲁班奖”的孔华顺理成章地承接了淄博市图书馆项目。
    7月2日,记者来到淄博市文化中心D组团工程施工现场采访。孔华说,该工程包括市图书馆、档案史志馆、规划展览馆三栋独立的建筑组成,由地下车库和抬升广场连为一体,各建筑单体在立面设计以及内部功能布局上均最大限度地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利用和资源共享,总建筑面积61820平方米,主体结构是框架剪力墙结构。
    “该工程是天齐确立的下一个‘鲁班奖’,所以设计、施工各方面要求都特别严格。目前,该工程已经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2011年底就获得了全国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这为我们顺利拿下‘鲁班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相信,我们天齐有实力再创一个最高奖!”承载着新的使命,孔华坚定地说。
    38年来,孔华和公司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知天命之年的孔华悟出一个道理,他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公司搭建的舞台,只有公司做大做强,个人才有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如果说今天我有了一点成绩的话,也是公司给我的机会、给我的平台。我一定再干出几个精品工程,为公司的发展再出一份力。”
这些年,孔华走过了一条玫瑰荆棘交替、酸甜苦辣自知的建筑之路,虽然走得辛苦,但他用责任、实干、诚信品味了酸甜苦辣,成就了精彩人生。
       (张晓明 田奇)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