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企业经济-->>建筑之乡-->>内容
走出去,“建筑之乡”品牌更亮更响
时间:2013-1-23 10:37:40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  作为“建筑之乡”,2012年,我县建筑业再创佳绩,让人振奋,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5亿元,增长18.1%。其中,新拓展过亿元省外市场5个,盛华建工、天泰建工等企业分别在国外承接了大体量工程。2013年,我县瞄准全国建筑业强县目标,内外兼修,努力助推建筑业转型升级,扩大“建筑之乡”品牌影响力。

    继天泰建工在卡塔尔独立承包了造价2.1亿美元的多哈市高教委办公楼工程之后,盛华建工在吉尔吉斯斯坦承接了近亿元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污水处理厂工程;新世纪钢构也与智利、肯尼亚等外国客户达成长期合作意向。
    2012年,我县积极引导建筑企业整合资源,加快培育一批资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资质等级高的建筑企业,继续加大开拓省外、国外市场力度,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品牌和专业特色突出等优势,扩大专业化施工力量,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积极推介本县建筑企业参与省外、国外建筑市场竞争。

走出去,外面的市场更广阔

    近日,记者从县建管局了解到,2012年,我县建筑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来自国外市场的新突破。目前,省内传统市场继续巩固,省外市场开拓出现可喜局面,万鑫建设在天津、宁夏和江西承接了总造价近4亿元的工程。天齐集团承接了造价3亿元的杭州九阳大厦工程,成功进军南方建筑市场。新城建工将开发天津滨海开发区市场。起凤建工、泓昇建设分别在甘肃、新疆承建了大型工程。鑫炬建工成功进入新疆、宁夏等西部市场。
    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内一些建筑强县(市)的省外产值能达到总产值的近一半,而对比我县,省外产值比重偏低,建筑市场仍以省内为主,“走出去”的步子似乎迈得小了些。
   “如今,面对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走出去’成了不少建筑企业谋求新发展的重要方式,我们鼓励建筑企业积极开拓省外、国外新市场。”县建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1月16日,记者在山东天泰建工有限公司采访时,该公司负责国际业务的副总经理杨强刚刚从也门洽谈项目回到桓台,他坦言,“走出去”是事关公司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
    “对外承包工程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相对成熟的一种‘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贸易形式,而是一个集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货物贸易为一体的全面系统工程,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强告诉记者,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受此影响,中国国内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正当众多建筑企业竞相争夺有限的国内市场份额的时候,天泰建工紧扣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决策,决定探索国外承包之路。
    “当时,国际贸易形势并不明朗,没有几个企业敢于在国外投资,更没几个企业敢于承包国外建筑业务。”县商务局副局长高淑贞介绍,“天泰建工就是为数不多的敢于走出去创新发展的企业之一,如今天泰建工在国外的工程建设越来越成熟了。”
    对于建筑企业为何需要“走出去”,盛华建工总经理宋程收这样理解,他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和技术等资源,适度拓展省外、国外建筑市场。必须认识到拓展省外、国外建筑市场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不但不影响企业在本土的打拼,而且还更有好处,如果完全等到什么东西都成熟了,再去拓展外边的建筑市场,会贻误时机。也正是本着这个想法,公司把主要业务放在了省外、国外。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外走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也会海阔天空。”
    近年来,我县部分建筑企业在充分利用省(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一支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力军初见端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快速增强建筑企业利用省外和国际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走出去,承接大体量工程,扬“建筑之乡”美名

    高淑贞说,近年来,县商务局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大力鼓励县内建筑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帮助企业考察国外市场,承接大体量工程。
    作为淄博市第一家在国际上独立承包工程的建筑企业,天泰建工开启了淄博市建筑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先河。
    据杨强介绍,天泰建工经过多次商谈,于2008年9月在北京与卡塔尔胡达公司正式签署了杜汉油田医院工程施工承包协议,合同价款1.2亿美元,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工期22个月。这一合同的签订为天泰建工走出国门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外市场的拓展也慢慢步入了快车道,公司越来越尝到了“走出去”的甜头。
    随后,天泰建工继续在国外拓宽合作空间,于2010年5月在卡塔尔多哈与卡塔尔外交集团公司签署了巴瓦商业街项目,合同价款1.1亿美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工期24个月。2010年6月,公司与卡塔尔商业公司(海湾商业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天泰集团工程和贸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万卡币(合40万元人民币)。从此,公司在卡塔尔拥有了独立的办事机构。
    最让杨强感到自豪的是,2011年6月,天泰建工与卡塔尔胡达公司签订卡塔尔高等教育委员会办公楼工程,合同总金额 2.1亿美元,合同工期为30个月。据介绍,该工程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分为主楼和停车场两大部分,共计12000平方米,主楼底层及停车场面积约为74000平方米,主楼二、三层面积共计约46000平方米。主楼又分五个独立楼,分别为审计部、教育部、行政部、服务部、教学部,均为框架结构,除部分楼层为现浇板外,其他均为大型预制空心板,三层总高度为16.5米,各楼挑檐及中心厅屋顶为钢结构,楼型为椭圆形,框架柱大部分为椭圆柱。
    “公司近年来在国外承包了很多大体量工程,充分展现了咱们桓台作为‘建筑之乡’的雄厚实力。卡塔尔,这个‘飘在石油上的国度’,无疑成了公司国外承包的完美国度。从2012年7月开始,我们又在也门和几所大学谈了几个工程。”杨强说。
    近年来,天泰建工积极贯彻落实“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公司自身优势,大力实施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规模由小到大,模式由低到高,逐步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跨越。经营范围涉及水利设施、机场、城市基础设施、大型体育场馆等。经过几年的发展,天泰建工已经成为卡塔尔国家建设的知名品牌。
    无独有偶。在桓台像天泰建工一样致力于开拓省外、国外市场的建筑企业还有盛华建工。1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起凤镇华沟村的盛华建工采访时,该公司董事长宋元桐刚从云南赶回来。
    “这几天去云南了,有一个2000万吨大炼油项目正在洽谈,我刚回来,准备和总经理沟通一下洽谈的进展情况。”宋元桐说。
谈起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宋程收说,公司原是华沟建筑公司,集体企业通过改制组建了股份制企业,2011年被建设部审批为建筑总承包一级资质,目前,公司和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环球、洛阳设计院、华东设计院等国内化工、炼油方面的知名企业挂靠联合,施工了很多国内的重点工程,如广西钦州1000万立方原油储备库项目,四川成都1000万吨炼油项目,东明1000万吨炼油厂等。2012年盛华建工在国外市场的开拓又有了大手笔。宋程收说,公司2012年在吉尔吉斯斯坦承接了近亿元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污水处理厂工程,出工186人,工程进展顺利,计划2013年3月竣工,目前公司正准备承接二期工程。
    “这几年,公司的发展壮大靠的就是咱们‘建筑之乡’的信誉,特别是省外工程和国外工程中,只要一提到‘桓台’,大家都知道咱们守信誉,愿意和咱合作,咱们‘建筑之乡’的牌子越来越响了、越来越硬了。”宋程收自豪地说。

    走出去,是一把“双刃剑”,任重而道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走向省外、国外的同时,风险和问题也频频出现。“利润和风险好似一对孪生兄弟,总是形影不离,真是一把‘双刃剑’,但总体来说,机遇总是大于风险。”杨强这样形容“走出去”的利和弊。
高淑贞说,国外承包并非像国内跨省、市承包那么容易,那么简单。现在来讲,“国外承包”这个词也并不新鲜。前几年,县内也有几家建筑企业到孟加拉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承包国际工程的例子,但均以失败告终,既赔了钱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并没形成大的市场。
    杨强说,在开拓国外市场的过程中,管理和经营方面的挑战似乎较难克服,尤其是在建立国际化品牌、管理当地员工、融资及同当地政府打交道等方面的优势大多被削弱。他认为,目前建筑企业走向国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当地环境了解不足。
    宋程收告诉记者,建筑企业,尤其是民营建筑企业实力相对较弱,企业对东道国的情况不熟悉,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缺乏既精通企业业务,又懂管理、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制约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问题。
    杨强介绍,当前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承包商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国外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全方位服务,从项目前期的策划、规划、可行性研究一直到工程建设,及结束后的运营管理。为此,承包商必须提高自身能力,把产业链向前后延伸,从单纯提供劳务分包、土建分包向项目的两头延伸,也就是向前期的设计、咨询、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延伸,向后期的运营和设施管理延伸。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竞争已成为承包商之间融资、管理、技术等综合能力的竞争。而传统的以自带设备、自带队伍方式,参与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土建施工项目,利润率越来越低。如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基本上不具竞争力,稍有不慎就会亏损。
    “西方发达国家承包商主要做的是融资、设计、采购、总承包管理,协调与业主和分包商、供货商关系等工作,依靠资金、管理和专利技术等优势,参与资金密集型的高端市场、高端项目的竞争,效益可观,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杨强说。
走出去发展,任重而道远。作为全县建筑行业的主管部门,县建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市场开拓指导支持力度,制定实施具体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积极组织开展海外市场考察和国外贸易洽谈,为我县建筑企业外出施工开辟绿色通道,驻外办事处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扎实做好桓台驻外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为企业开拓省外、国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省内国内市场、省外国外市场如同建筑行业的“两条腿”,“两条腿”先后并进,相互协调,大步前行,比单纯依赖省内国内或省外国外“一条腿”走路要走得快、走得稳、走得协调。相信,随着我县建筑业的持续转型升级,突出精细管理、科技创新、品牌打造,资质、资本和市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由“建筑大县”向“建筑强县”转变的目标必将实现。
            (张晓明)

 

关键词:|建筑|响亮|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