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文化馆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桓台县文化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和旅游局对文化工作的重要部署,牢牢把握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纵深发展,全面实施艺术普及,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创新党建思路,引领文化活动开展
文化馆党支部以新思路、新机制、新手段谋划和推进党建工作,引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坚持“基础工作抓认真,业务工作抓专业,重点工作抓担当,整体工作抓作为”的工作思路,对于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新党章等学习采取“集体学、大家谈、微分享”等形式。即在每次党员大会上,让支部内每一名党员轮流分享怎样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学习心得、工作心得等。“党员微分享”打破了以往大家只听不讲的局面,调动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主动地挖掘自己生活工作的好的经验做法、下一步的工作打算等,在馆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党员微分享”,同志们之间认真学习和对照,并互相督促,学思践悟,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多彩活动 丰富食粮
全年以打造“乡情乡音”系列文化活动、“七彩摇篮”公益学堂、“一艺一普及”地域文化资源联动项目、“让非遗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享乡情乡音 传文化心声”文化志愿服务等品牌文化活动为重点,开展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送戏进校园、比赛展览以及以节日为主线,举办了迎新“庆元旦”、 庆“五·一”、庆“六·一”、庆“七·一”、庆“国庆”及“我们的节日”等400余场深入基层的演出活动。
全年以“七彩摇篮”公益学堂、“一艺一普及”地域文化资源联动项目为阵地,依托“总分馆制”面向全县开展公益辅导培训近20万人次。
全年以“乡情乡音”为品牌,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 活动342场次、“送戏进校园”40场次;举办“文化助梦 舞动桓台”2019桓台县广场舞大赛、“不忘初心 放飞梦想”庆祝七一文艺演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专场全县文艺巡演、 “庆六一”少儿书画摄影大赛、“放飞的童心”桓台县第十三届器乐电视大赛等29场大型品牌活动及赛事。组织参加淄博市2019舞蹈电视大赛、第十六届全市优秀民间剧团大展演、2019淄博市第九届合唱艺术节等赛事。
全年以“享乡情乡音 传文化心声”为主题五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7场次,分别走进敬老院、特教学校、社区等,以丰富精彩的节目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关注弱势群体,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吸引关注达20余万人次。
三、宣传推介 引领风尚
2019年,文化馆相关事迹、经验、活动受《 山东大众网》媒体报道2次;《淄博新闻》《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大众网》《市文广新局》等市级媒体报道、直播、采访16期;《鲁中晨报》《桓台大众》《桓台新闻》等县级媒体刊发信息95则,多渠道宣传推介、持续发声、扩大影响。
四、观照时代风貌,繁荣经典作品
无数次沟通、打磨、创作、演练,致力于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走心”之作,做到打动人心又接地气。2019年,文化馆组织创作编排3部小戏《扒店铺》、《这不是小事》、《风雨情》,参加市小戏调演。创作舞台作品28个,其中歌词25首,快板1个,小品1个;创作大戏《家和万事兴》1个。
桓台县文化馆2020年工作打算
一、厚植服务根基,激发阵地优势
一是高起点改善软、硬件设施
利用馆内现有设施提升改造,设置功能区划分更齐全,服务功能更完善,服务内容更丰富,依托“七彩摇篮”公益学堂为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用“开放式办馆”打开大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提高服务效率
继续打造“七彩摇篮”公益学堂:目前,公益学堂开设21大类,约计600余班次,据统计,公益学堂自开办以来,共服务人员达20万人次,不但吸引了很多群众纷至沓来,更是让阵地服务注入了新活力,形成品牌。
在良好的文化惠民的社会效应下,以“超市化”供应、“菜单式”配送、“个性化”定制的方式搭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信息平台。通过广发“英雄帖”等方式邀请市民和社会机构进馆办活动。通过这样的开放架起贯通馆和社会主体间的桥梁,集聚全社会的热情与智慧,改变以往公共文化阵地为少数人、圈内人服务使用的状况,让市民从以前的观众变成了组织者,成为文化阵地的“主人”。
继续打造“让非遗——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积极申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做好我县第七批非遗项目的公示准备工作。2019年度已经积极有效地开展了诸多非遗推广及传承工作:组织举办桓台县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广交流会;组织桓台非遗项目积极参加上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活动;开展非遗传承学习班30期。通过这些成功的非遗工作的经验累积,继续拓展非遗宣传及传承工作开展,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开放非遗珍贵实物展厅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高要求锤炼一流队伍
择优选拔青年专业人才,同步面向各乡镇(街道)文化
站及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办班”辅导,持续打造有工作能力、有人格魅力的干事团队。借力“总分馆制”破解“资源配置难”,开展“七彩摇篮”公益学堂走进各分馆活动,以总分馆制为抓手加大资源统筹力度,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
目前,桓台县、街镇、村三级文化资源配送体系已基本建成,今年为配合县政府实事工程,配送服务进一步向下延伸,大量内容资源送到了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已全部建立分馆并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文化辅导培训等活动,实现按需服务、精准服务,全面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供需对称。
继续强大文化馆文化志愿队伍。19年度文化馆“手拉手”志愿小分队的文化志愿者年服务长达60小时,项目累计服务时常约3850小时,实施次数约600余次。服务对象约623800余人。市县各新闻媒体对本项目进行了宣传报道,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通过文化志愿者骨干业务培训,强大志愿队伍以及队伍业务水平,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带去更多的文化服务,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是高标准延伸工作触角
择优选拔入馆文艺队伍,每支团队每年新编排文艺作品
1-2个,参加各类文艺活动、文化下乡、年度公益汇报演出及上级赛事活动。
二、丰润文化沃土,磨砺“群众指数”
一是常态规范推广免费开放服务。常年向社会免费开放。让内容更丰富,让群众“乐中学 学中乐”,充分发挥阵地优势,提升服务效能。
二是结对输送促进文化服务普及普惠。依托“一艺一普及”地域文化资源联动项目,整合优质的社会艺术资源统筹分配,带动社会力量参与,促进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充分发展和兴盛繁荣。让群众更方便的获取文化服务,享受“文化红利”,让群众在获得感中感受文化发展。
三是荟萃“群星”培育群众文化品牌。依托“乡情乡音”系列文化活动,依托“我们的节日”,以节日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下乡及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比赛、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动。依托“让非遗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及非遗推介会、非遗博览会等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为保护传承非遗营造浓厚氛围。依托“享乡情乡音 传文化心声”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服务进特殊群体、民工、社区、敬老院及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三、加强文创产品研发,促进“文旅融合”
发现具有代表本土文化的产品,对现有文化、旅游、农业条线内产品,支持产品本身和包装的升级,尤其是本地土特产品的包装,引导、鼓励甚至补贴以对产品包装进行革新、创新,从而更贴近时代和潮流,让土特产“土”的精致、“土”的文艺、“土”的有品位。结合具有桓台本土化特征的非遗产品,对其进行有效包装,即形成非遗文化的发扬与非遗产品推广,又可通过挖掘其独有的本地人文元素,促进文旅融合。
桓台县文化馆将始终坚持群众文化工作靠群众参与,成果由群众共享,实效请群众检验的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惠及于民,有效推动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为更好的了解桓台县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情况和群众对文化馆工作的参与和满意程度,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诚邀您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建议与意见,积极鼓励和支持桓台县文化馆的工作,非常感谢!
服务电话:82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