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今年以来,我县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以开展活动为重点,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积极构建适应桓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建设文化强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场场高质量演出,点燃着市民的文化热情;一次次高水平文化活动,给群众带来了精神食粮;一个个“高大上”文体广场,让休闲健身融进百姓生活……如今,无论城区还是乡村,桓台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与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享受“文化大餐”。
群众乐享品质“文化餐”
典雅的旗袍表演,喜庆的秧歌舞,接地气的相声小品……11月7日至9日,“大美桓台·文化同行”文化惠民消费季巡回演出连续三天在果里镇、起凤镇、荆家镇上演。初冬的夜晚虽然寒意阵阵,但仍挡不住村民们的观看热情,“好,好,再来一个!”人群中不时传出这样的欢笑声。
每到傍晚,行走在桓台城乡,总能看到广场上、公园内一群群“舞者”的身影。他们伴随着音乐欢快的节奏,尽情地舞蹈。喜庆欢快的歌曲、优雅端庄的舞台舞、简单易学的健身操,在镇街、村居,各类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不仅满足了桓台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也大大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感情。
用幸福指数考量“文化民生”,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俺们演得了俊俏的,更演得了村姑,还能演老太太……”田庄镇中心艺术团团长田瑞丽从村里的小广场跳到县里的大舞台,说起她和文化惠民的结缘,滔滔不绝。没有舞蹈功底的她,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跟着视频学、跟着“文化下乡”的老师学,现在不但跳得很有水准,还能自己编排舞蹈,培训学员了。虽然岁月已经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跳起舞来,她和团员们个个笑靥如花,满心的幸福感深深地感染了记者,“百姓大舞台就是我们自己的舞台,如今我们草台班子也实现了从广场舞向舞台舞的过渡,带动了各种表演形式的发展。”田瑞丽高兴地说道。
“我们建设‘百姓大舞台’,最终目的就是提升群众的幸福感。”田庄镇文化站站长魏洁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主动站出来展示自己的才艺。
县文化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更多城乡居民享有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以来,我县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改善基层文化服务,大投入、强管理,一个个在老百姓家门口触手可及的“文化圈”已然形成。其中“百姓大舞台”创新文化品牌入选全市自主改革创新经验,并在全市进行推广推介。通过“百姓大舞台”的活动形式,在全县各镇(办)、村(居)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50余场(次),在全县各部门单位深化改革排名中名列第二位。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场(次),选拔群众文艺明星2000余人,参与展演的群众演员达到6000余人(次),观众达到10余万人。在全县广泛开展“最美文艺明星、最美文艺团队、最美文艺带头人”的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各类群众文艺明星100余名,文艺团队30余个。
与此同时,立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出发点,举办了全县2017年元宵节扮玩活动、桓台百姓春晚、第十一届少儿书画摄影大赛、少儿器乐大赛等活动12场(次)。
如今,各种常态化的文艺演出已悄然进入普通群众生活,让生活在这片发展热土上的居民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截至目前,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300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020场(次),放映《王氏家风家训专题片》等宣传片1415场(次),放映“迎接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主题电影2172场(次)和《庆祝建军90周年》等专题片各335场(次),在62所中小学校放映爱国主义电影377场(次)……
“大美桓台·文化同行”文化惠民消费季巡回演出
文化大院飘出“幸福歌”
来到索镇刘茅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和多个宽敞的文化广场。正在照看孙子的村民毕玉环告诉记者:“以前俺家附近有个七八米深的大水湾,拆除违建后,这里建起了文化广场,不仅活动方便了,看着也清爽,晚上来跳舞的特别多。”据了解,刘茅村新修建的文化广场不仅配备了崭新的健身器材,还规划了百姓大舞台、棋牌室、文化长廊等,茶余饭后,这里是人气最旺的村民聚会点。
在唐山镇东营村的文化大院,每到晚上7时,都有四五十个村民在文化大院广场上跳健身舞、扭秧歌;每天下午或晚上,东周村的文化大院里同样是热闹非凡,这边太极剑、太极拳练得有模有样,那边激烈的老年门球比赛引得村民不断叫好。村民们说,自从建起了文化大院,庄户剧团也有了好去处,他们将内容多样、健康向上的“乡土节目”搬上舞台,既活跃了乡村气氛,又净化了农村风气。
记者随后来到唐山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设计规划公示现场了解到,该文化服务中心是在唐山镇唐四村友谊路原东风小学旧址上进行修建,预计投资334万元。该项目分为室外活动场地和文体室内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地将进行硬化、绿化,配套建设灯光篮球场、乒乓球场、广场舞场地、健身路径、儿童游乐场所等,占地面积达到2423平方米;文体室内活动室建筑面积570平方米,包括多功能厅、图书室、阅览室、唐山镇历史文化展陈室等。项目建设完工后,文体娱乐功能将辐射全镇,进一步提升全镇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据了解,近年来,为实现资源共享、高效利用,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让人们休闲娱乐游览有好去处,今年以来,我县提升改造了3处综合文化站和117家村(居)文化大院(广场),新建10处文化广场戏台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可以就近参与文化活动、享受便捷文化服务。
县文化出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三年提升一遍”的要求,2018年基层文化设施三年提升改造工程进入收官之年,全县335个村文化大院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全覆盖。将继续提升改造3家文化站和120家文化大院,实现全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全覆盖。
为农村文化大院安装卫星数字农家书屋
文化阵地“活起来”
近年来,我县以文化惠民活动为载体,用文化“造血”滋养基层,走出一条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型路子,使基层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能够快速“火”起来,得益于我县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今年以来,县博物馆开展了“感悟家乡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春季游学博物馆活动,接待学生1500余人。组织开展“流动博物馆”五进活动、“金色桓台”“马踏湖新貌”桓台文化旅游摄影展、廉政楹联暨家规家训书法作品展等活动。春蕾、启迪志愿服务队,为群众志愿讲解3000余人次。依托馆藏刀币,设计制作了“一刀平五千”刀币U盘、“马上有钱”钱币钥匙扣,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县文化馆继续深化“以馆带团”工作方式,新成立县文化馆兴华京剧团,组织馆内戏曲剧团定期排练《特别相逢》《夜斗》等戏曲作品,保证送戏下乡演出质量。创作了相声《桓台话》、快板《金盾桓台》、王渔洋家规家训作品《江北青箱》等10余个文艺作品。举办“文化有约”公益辅导系列培训班,开展了插花艺术、中国舞、街舞、葫芦丝等培训班40余期,对基层文化团队进行辅导,培训各类文艺人才4000余人(次)。
与此同时,县图书馆对照国家一级馆评估标准,新增5万册电子图书和2000册纸质图书,开通微信自助服务大厅,建设手机移动图书馆,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水平。开展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廉政文化宣传活动,设立雷锋、廉政文化图书专架,悬挂家风家训屏风。走进桓台大爱敬老院、武警中队,送去图书等文化物资。成立了“拾翌”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话剧、猜谜等讲座10场,被评为全省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桓台书画院举办全县美术教师写生展、五人水彩作品展、春天系列微画展,展出作品220余幅。开展美术大讲堂、“心灵之旅”成人水彩课堂30期,培训书法、简笔画等内容,培训中小学生370余人(次)。
在弘扬地域特色文化方面,我县以稷下(尼山)书院为平台,开展青少年国学经典诵读、国学小名士经典涌读等文化体验活动10场(次),开展了送福进万家、元宵节“猜灯谜,闹元宵”、清明节做风筝、“爱与智慧同行 诗与远方同在”阅读活动、“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等特色系列活动7场(次),普及国学知识,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对全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授牌,组织9个项目参加全省非遗精品展,组织6个项目申报市级非遗项目。举办了全县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会,吸引32个项目参加。
“如今,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各项载体功能的发挥,广大群众在自我参与、自我创造中提升素质,在自娱自乐中感受文明,共享文化成果,真正让基层群众成为舞台主角,让百姓在文化建设中增强了自我表现、自我教育的能力。”县文化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
? ? ? ? ? ? ? ? ? ? ? ? ? ? ? ? ? ? ? ?(田欣 胡正鹏)
走进博物馆,感悟家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