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备用栏目-->>文学-->>内容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时间:2016/9/8 14:20:58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作品简介:《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展示了明末色彩斑斓的市民阶层的生活情态,书中所载多琐屑之事,涉及城市胜概、山川景物、风俗人情、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最初了解张岱这个传奇般的明末才子是从他的小品《湖心亭看雪》开始的,寥寥数笔地勾画,笔力之下已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一次秉烛夜游,隐约透出纸间的是西子湖畔弥漫到水烟里的雅致、浪漫。也许是末世文人们的通病,无所寄取而畅情山水,其实也无可厚非,风景需要有灵性的人来欣赏,我想所谓的西湖十景也正是因这些人而生,也只是为这些人而存的吧。

在《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中张岱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凡是亲身所历并心有所感的,他都极尽所能地描摹他们的声色光影。在他笔下,无论是山川风物、亭台园林、人情百态、奇人异事,还是戏曲杂艺、工艺书画、茶食饮膳、花木竹石,甚至涉猎斗鸡、击技博戏,无不栩栩如生。如《秦淮河房》一文,便是极好的秦淮河节日风貌的描写:“船如烛龙火蜃,屈曲连蜷,蟠委旋折,水火激射。舟中鏾钹星铙, 宴歌弦管, 腾腾如沸。士女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呈现出一派热闹的节日氛围,此外这喧嚣中却又带着几分温柔与奢靡。秦淮河素以六朝金粉的销金窟而闻名,百代后的今天,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置身于这一夜沉醉的桨声、灯影里说不尽的繁华与旖旎。

现代人看来,张岱的小品文又颇有“高级小资”的味道。他的生活是充满贵族文人情趣的:舞文弄墨、莳花弄草、松风听雪、春水煎茶,处处体现着晚明士子的风流,却又超越了一般的风花雪月,蕴含了无尽的人生哲理。在《目莲戏》中,作者写本家季叔排演目莲戏之事,台上戏子“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坛蹬臼……”,而台下观众“万余人齐声呐喊”,热闹的程度甚至使当地守官以为“海寇卒至”,其万人空巷、摩肩接踵的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一曰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形答响,到底来那个能逃?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又说“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成佛作祖,聪明人眼底忽略,临了时还待怎生?”正所谓境由心造,戏如人生,一股看破生死的豁达与洒脱之气扑面而来,升华了全文,堪称点睛之笔。

张岱是一个钟情于梦的人,早年的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纨绔生活,而在一瞬间国家覆灭了,他径直跌落到赤贫的人间底层:“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如野人。”然而现实愈是困顿,愈是眷恋着旧日的繁华不肯罢手,虽然作者也曾将其归因于早年生活的奢靡和对生命的浪费“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然而“繁华靡丽,过眼皆空”,留在心头的只有回忆。追忆似水年华使往昔种种的罪孽释然,今日的处境却是如此的可悲可叹。对于张岱而言,他是在回忆中把现实和梦境叠加在一起,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他心目中的世界,而他又在这个真实与虚幻交错的世界中回忆往昔。他想告诉人们:即使天翻地覆改朝换代,即使国破家亡零落人间,自己还有回忆,还有梦,在回溯梦的过程中,生命和人生有了新的展开与延续,故而今日生活的沦落恰恰反衬着昔日的荣华富贵,没有了今日,回忆的重量也无从说起。自己的人生也许和一个虚掷光阴的纨绔子弟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在整本《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中,我们看不到他一丝一毫的悔恨,只有眷恋和怀念,一如那白头宫女藏着往事的眼角眉梢,依稀可见当年的妩媚。他和他笔下的人们一起见证了末世的最后一场繁华,然后曲终人散。这又有什么好后悔的呢?正如在《金山夜戏》中所记载的那样,张岱因见“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一时兴起,命人“盛张灯火大殿中”,自己则“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最后“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这便是张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既乘兴而来,必尽兴而返。他何尝不知国势飘摇,山河日下?他又何尝不知回忆本身也是一场虚妄?千载太虚无非梦,一曲衷情不肯休,所以他情愿陪着疲惫的大明王朝不可避免地驶向宿命的终结,在此之前,用生命去演那最后一出热闹而红火的戏。最终,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