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优良家风既是一个文化世家兴盛之因,也是其永续发展之基。越是成功的家族,越是注重优良家风的培育与传承,越能促进家族的永续繁荣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往复。
新城王氏以农耕起家,在明清崛起为一个历跨两朝、兴盛300年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其间,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100多位出仕者,官至尚书、御史、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三品以上的朝廷重臣9位,中级官员也多为寺卿、翰林、府道中等要职,故有琅琊世家“王半朝”之誉。
新城王氏家族以其世代传承的优秀家风,成为齐文化的重要代表,成为齐鲁文化的优质文化资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孟子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挖掘优秀的家学、家风、家训等家族优秀文化资源,在当代对于良好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报即日起刊发探寻新城王氏家学家风专栏,今天刊发第一篇。
忠勤祠,一组典型的明代建筑,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敕建,距今已有410多年的历史,祠内建筑气势恢宏、保存完好。忠勤祠石刻琳琅满目,海内知名,其撰文、书法、镌刻并称“三绝”,有“齐鲁小碑林”之誉。迈入忠勤祠,迎门影壁的背面,是新城王氏家族第一位进士王重光所制定的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新城王氏始祖王贵元末明初自诸城徙居新城,传三世至王麟,以《毛诗》起家,曾任颍川王府教授。其子王重光,嘉靖辛丑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参议,赠太仆寺少卿。王重光是新城王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入仕后由工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主持九江关税,不贪一钱一物;后守卫大同,不附权贵,整肃军纪;任贵州布政使参议期间,鞠躬尽瘁,身染瘴疠(亚热带潮湿地区曾流行的恶性传染病),卒于任所,有“忠勤报国”之褒,世称忠勤公。
王重光制定了王氏家族的首个家训。“存道义之心,行道义之事;友读书之人,言读书之言”。“道义”和“读书”成为王氏家风中的核心内涵。自此之后,新城王氏以道义传承族脉,以科举扬名家声,以儒风启迪智慧,以礼仪训诫闺门。体系完善的族规家训,成为新城王氏家族崛起的“优势基因”。
王重光在贵州永宁任职时,曾数度家书告诫儿子珍惜时光,刻苦攻读,入仕报国。其中写给二儿子王之垣的:“久望垣儿出犬群,莫甘落落不如人。寄来文字增光焰,才得科场畅紫芬。好向窗前惜日月,管教足下起风云。千言万语无他意,一举成名天下闻。”一位对孩子充满期待、期望孩子读书成名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受家训家学的熏陶,王重光6个儿子均取得功名,子侄辈中有3人中进士,多人在朝为官,此时的王家开始跻身名门望族之列。
王重光的儿子王之垣既定家规,历经王象晋、王渔洋各代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家规体系,其中既有世代沿袭的习惯作法,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以及劝谕性的家规范例。
王之垣是家族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任户部左侍郎,官居三品,为官清正廉洁,正色立朝,生活勤俭朴素,力戒奢侈。明万历年间,他将王氏历代治家经验编著成册,名《念祖约言》,告诫子孙“有祖宗之世德,然后子孙成世业,子孙成世业又当修祖宗之世德。”围绕家族组织的完善,王之垣主持建私塾、立家祠、修族谱、置义田,从而大大凝聚了宗族力量。
王之垣不仅总结归纳古人的格言懿行,编成《炳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而且将他的为官经历写成《历仕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子孙引以为戒,极大地完善和拓展了家族强制性和劝谕性族规家训。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曾节录数则以作家训,其中有一条:“予(王之垣)为举人时,以太仆府君忠勤死事,入京乞卹。时严世蕃用事,贿赂公行,予谓纵赂得之,适足为先人辱,遂竟归。归督诸弟子侄昼夜闭户读书,相继成立,竟得卹典。”王之垣不靠贿赂权门为其先人获得追封,显示了他的耿直,此也是道义之一端。他督导诸弟子侄昼夜闭户读书,并使他们“相继成立”,更是秉承读书家训。
《乡园忆旧录》中记载,王之垣通过向其他家族学习,探索出了许多经典教育的有效方法。比如:“每日读经史毕”,令子孙“作文七篇,缺一不可,旷一日不可”。
平时里其学习课程安排之紧,令我们今人汗颜并反思。《乡园忆旧录》中记载:“每夜五鼓即起,终年在书屋;惟元旦拜家祠,与尊长贺礼毕,即入墅肆业。虽至亲近族,罕得会面。一文不佳,责有定数。”
新城王氏家族传至第六世,也就是象字辈这一代时,成为齐鲁望族。此时正值明末风雨飘摇,但王氏家族凭借深厚的根底,居然在天崩地解的晚明时期达到了政治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家族中先后有近10人进士及第,史称“科甲之盛,海内新城王氏第一”。
王家六世中既有名流千古的诗人王象春,也有名扬海内的农学家王象晋,但最终使家族达到仕宦巅峰的却是王象乾。正如王导之于琅琊王氏,谢安之于陈郡谢氏,王象乾在王氏家族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他为官60余载,官至兵部尚书,五戍边关,权倾朝野。
晚年辞官归家的王象晋亲自督促诸孙读书,终于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重振新城王氏门庭。新城王氏家族在明清鼎革中受到重创,能使新城王氏“大振于烟火灰烬之中”、再次走向辉煌的关键还是科举的成功,这个使家族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王象晋,明末以浙江布政使身份致仕回里,自号“明农隐士”,终日闭门谢客,专以诗书与举业教课诸孙为务,而且十分严格,读书要到夜半时分,所写文章必令其满意,这样培养后人,终是门庭广大。
王象晋深知身教胜于言教,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子女也严格要求自己。王士禛在《自撰年谱》中说,王象晋“盛暑整衣冠危坐,读书不辍,常举唐刘玭言诫子孙,无矜门第,务力学为善,故其家代有名人,有家法之善,有以维持之也。”王象晋曾撰一联云:“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
作为清初一代诗宗,王渔洋的仕宦历程长达45载,他官至清廷刑部尚书,位跻“六部九卿”之列,以洁己爱民、宽政慎行著称,被誉为“一代廉吏”。王渔洋一生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自觉实践“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之道,所书《手镜》在今天仍不失为廉政文化的佳作。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渔洋的三子王启汸出任唐山县令,唐山是小县,土地贫瘠,百姓穷困。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王渔洋对儿子以一介书生出任县令,特别放心不下。于是,亲书《手镜》箴言50条,教导儿子如何做一个“清慎勤”的好官。
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王渔洋研究会会长宫晓卫说:新城王氏家族兴盛了300多年,可以借鉴传承的东西,是他们代代传承和发展的家训门风。王氏家族的家规内容很丰富,系统规范,每一代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王氏家规的最主要的精神内涵,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忠勤报国,洁己爱民”。
深受儒风熏染的新城王氏家族文化中,孝悌仁义,尚学重教,科甲蝉联,名人辈出,既是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又形成了稳定、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并在诗歌、书画等领域独领风骚,成就斐然,其核心精神,则是尚学、重教与科举三位一体的家族文化传承。新城王氏的家训家风凝练着朴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乐善好施的淳朴家风,崇文重教的入世之道,经世致用的教育哲学,清正严明的廉政家风,这些治世治学治家的理念,既成就了新城王氏名门望族,又影响着一方水土的文化风尚,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杨成见 陈艳华)
四世宫保牌坊
“清慎勤”是王渔洋的为官准则
忠勤祠石刻
忠勤祠
《手镜》
资料链接:新城王氏家风
新城王氏家规自四世祖王重光首立“道义读书”家训,后世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系统完善、独具特色的家规体系,其核心精神可以概括为“忠勤报国,洁己爱民”。
近年来,王渔洋文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王渔洋的文学成就、仕宦一生到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特别是以王渔洋《手镜》为代表的廉政家规的研究,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及当今时代大背景下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成为王渔洋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