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人文-->>内容
王渔洋文化助力文化名城建设
时间:2016/7/11 14:38:24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日前,《山东桓台王渔洋家族:忠勤报国,洁己爱民》专题片在中央纪委网站正式播出。

该专题片的播出,使得王渔洋及其家族文化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悉,此次中纪委在山东选定了两个家规宣传点,一个是曲阜孔家,一个即为新城王家。可以说,新城王家的入选,表明了中纪委对王渔洋文化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认同,而专题片的播出,势必对提升王渔洋文化品牌知名度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凸显王渔洋文化在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王渔洋研究:搭起高端学术平台

作为“有清一代集诗人、学者、名臣于一身的文化伟人”,王渔洋是新城王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为文,他以诗名世,著述等身,创“神韵说”,被誉为“诗坛圭臬”“一代正宗”;从政,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官至刑部尚书,有“一代廉吏”之誉。可以说,文政兼优的王渔洋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王渔洋是位高产作家,一生作诗4000余首,同时也有大量词、散文、小说、杂著存世。2007年6月,作为国家古籍整理“十五”重点规划项目出版的《王士禛全集》问世,该集辑录了王渔洋的全部作品、共计340余万字。据统计,其著述中,有11种著作收录到《四库全书》,25种著作列入《四库全书存目》。

有关王渔洋的研究一直是清代以来文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王渔洋研究进入了一个活跃期,不仅学术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各种专著、论文相继面世,还出现了以袁世硕、蒋寅、王小舒、宫晓卫等为代表的学术领军人物。近年来,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挖掘,学术界对王渔洋的研究,不仅成果增多,领域扩大,而且研究深入、方法多样,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尤其是2014年8月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更是将王渔洋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4年8月21至23日,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桓台县委、县政府在桓台联合举办了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这是继1986年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和1994年桓台国际王渔洋讨论会后,在桓台县举办的第三次高规格的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在专家学者们倡议下,大会举办期间,成立了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也举行了“学术研究基地”揭牌仪式。这两个研究机构的成立,既圆了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梦,也改变了过去王渔洋研究自发、松散的状态,将王渔洋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原会长袁世硕先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关注着王渔洋研究进程,曾多次参加在桓台举办的王渔洋学术研讨活动。在这次研讨会开幕式上,他感慨道:“过去的王渔洋研究面比较窄,局限于神韵学说等,30多年来的王渔洋研究视野越来越宽,超过了过去数百年的研究。”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王小舒则认为:“这次会议是一个标志,是一个里程碑,我们来到了王渔洋研究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毋庸置疑,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的成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在桓台设立学术研究基地,不仅为王渔洋研究搭建起了一个高端研究平台,而且对于推动王渔洋研究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进程,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升王渔洋文化品牌,促进当地文化建设,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王渔洋廉政思想:凸显时代价值

作为“一代廉吏”,王渔洋洁己爱民、清正廉洁的为政理念在300多年后的今天仍具有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而其所著《手镜》,不仅集中体现了王渔洋廉政思想,也对新城王氏家规家训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手镜》是王渔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月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共计50条3000余字。虽为家书,其实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立身、处世、行政、司法等诸多方面,词简义精,既浓缩了王渔洋一生正直为官的经验和自律准则,起到了教育后人审慎处事、洁己爱民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责任、担当和关爱,更重要的是,王渔洋叮嘱儿子的很多注意事项于3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做官方面,王渔洋对儿子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做官自己脚跟须正,持门第不得。”他告诫儿子,绝不能以出身高官望族傲慢待人;还提醒儿子:“春秋课农,须身亲劝谕鼓舞之。尤须减驺从,自备饮食,令民间不惊扰。”同时,不忘叮嘱儿子履职大事:“勿用重刑,勿滥刑。至于夹棍,尤万万不可轻用”“加派一事最碍官声,最为民害”“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类,皆当照市价平买,不可有官价名色”不能因是官家籴买就压价,损害百姓利益、以权谋私,“必实实有真诚与民同休戚之意,民未有不感动者,不恃智术驾驭”“地方万一有水旱之灾,即当极力申诤,为民请命;不可如山左向年以报灾为讳,贻民间之害。”同时,对儿子生活起居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如“每日坐堂须早,早起用粥及姜汤御寒气。午堂亦须饭,然后出,惟不可多用酒,酒后比粮审刑,尤断断不可,慎之慎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手镜》第二十条,王渔洋对“清慎勤”作了详尽解释:“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没有收受贪赃枉法的钱财,就是清;做事小心谨慎,不敢任性而为,就是慎;早起劳作,入夜反省,做事不拖拉不懈怠不玩忽职守,就是勤。“清慎勤”,既是王渔洋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他毕生努力实践的为官准则,更对新城王氏家规家训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作为官箴,“清慎勤”三字内涵丰富,于今仍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王渔洋及其家族的廉政思想贯穿其家族兴盛的始终,是王渔洋文化当中最具现实教育意义的“正能量”。

历史上,王渔洋从初任扬州推官累官至刑部尚书,仕宦45年,始终恪守“清慎勤”为官准则,践行“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为官之道,他的为官思想顺应了康熙帝察吏安民、以宽为本的治世之道,深得康熙赏识;在当代,王渔洋廉政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他一生勤勉职守,宽严有度,廉洁自励,坚持做该做的事,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些对当下廉政文化教育、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渔洋文化:助力文化名城建设

作为淄博的文化特色,齐文化已成为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而作为齐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王渔洋文化,不仅承载着巨大的现实正能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有专家认为,齐文化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齐文化是指齐国的文化,是齐国存在800年期间的文化,只要是在齐国存在期间产生的文化,就是齐文化。广义的齐文化是指齐地的文化,从内涵上说,只要是齐国土地上出现的文化,都应该纳入齐文化的范畴,既包括齐国存在800年期间产生的文化,也包括齐国灭亡后,直到现在原来齐国地盘上产生的文化。毋庸讳言,王渔洋文化是齐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和显著标志,是齐文化的重要“一翼”。

王小舒教授早已将王渔洋文化研究纳入齐鲁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研究的范畴,他认为:“王渔洋文化的内核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不属于王渔洋本人,而是一种文化的集成,是一个精粹的提练,这个正是中国所需要的。它的存在不仅对中国文化而且对世界文化都是一个启发,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给人类文明带来健康的、有益的而且有所创新的内涵,它不仅属于古代,而且属于今天和未来。”他同时认为,王渔洋诗文研究可以作为山东省古代文学研究的龙头,因为其具有辐射全省乃至海外的价值。

王渔洋研究早在300多年前就走出了国门:

清康熙皇帝曾用其诗和书法作为贵重礼品赠送外国使者。王渔洋在担任国子监祭酒时,也因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阅读其诗文著述,结业回国则将《王阮亭诗选》和《王渔洋集》带回国内。当时日本国内的相马肇基、山本珏等都编辑了有关王渔洋诗作及讨论的相关著述。进入20世纪,除了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也都有学者研究王渔洋并有相关论述问世,海外王渔洋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在桓台县举办过的三次王渔洋学术研讨会上,都有国外学者前来参会并提交论文。

在国内,2012年,中国作家协会重大国家出版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正式启动,共确定120余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王渔洋位列98。此套《传记》是我国的一项国家级重大文学创作出版工程,旨在为一批杰出的文化大家树碑立传,总结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诠释和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王渔洋能跻身其中,足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由上观之,作为历史文化名人,王渔洋始终承载着巨大的文化正能量。

随着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的深入开展,王渔洋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已融入其中,而且散发出巨大魅力,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11月至今,已经先后有多个国家、省、市级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王渔洋故里,并被新城王氏凝练着朴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家训族规,以及乐善好施的淳朴家风,崇文重教的入世之道,经世致用的教育哲学,清正严明的廉政思想和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为政理念所深深打动,并给予了及时报道。通过各级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普及,王渔洋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正日益凸显。

综上所述,王渔洋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包含着王渔洋的文学成就,也包含了整个新城王氏家族家规家训中所倡导的爱国、忠诚、勤廉、自律、为民等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而成为今天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特别是树立良好家风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精神。作为齐文化的“一翼”,王渔洋文化所承载的现实价值不可小觑,其所能释放出的巨大正能量,必将为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 (包泉敏)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