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备用栏目-->>文学-->>内容
一个人的抗争与妥协
时间:2015/7/11 9:03:47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他的父亲是梁启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在中国政治与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位置。他的妻子是林徽因,容貌绝代,才华横溢,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在父亲、妻子的如此光辉下,他是不是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说实话,在看到本书之前,我所了解到的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一个不得志的建筑学家。尽管我也知道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曾经为挽救中国古建筑和古老的北京城奋力抗争过。
    应该感谢朱涛先生,他的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梁思成,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一代建筑师乃至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的无耐选择和无从躲避的悲剧性命运,这其中的痛楚与委屈,也是今天的建筑师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仍然或多或少地需要面对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从中吸取教训,反思当今建筑乱象的根源所在。
    本书的封面上,是梁思成在1947年参与联合国总部设计的照片,他斜坐于椅子上,在他的周围,是当时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筑大师们,他们一起为联合国设计办公场所。当时的中国,梁思成不是掩映在父亲光环下的富二代,全国15省200多个县的古建筑调研,辉煌巨著《中国建筑史》,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建筑大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无出其右者。仅仅是封面这张照片,就已告诉你,不管你知不知道梁思成,本书所讲述的这个人不简单。
    但是,当你翻开本书的首页,看到的第一段文字却是这样的:“我的阶级出身、家庭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给我种下了两种主要思想根源。一种是我父亲(梁启超)的保守改良主义思想和热烈尊崇本国旧传统的思想。一种是进了清华大学又到美国留学,发展到回国后仍随着美国‘文化思潮’起落的崇美、亲美的思想。”这段文字来自梁思成先生在195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检查《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
    朱涛先生在前言中,开篇即引用了梁思成的这篇检讨。而在这本更近似于建筑学专著的图书中,围绕1949年建国至1972年梁思成去世这一时间段的研究中,不断地出现梁思成的检讨,所以朱涛先生说,梁思成是在不断地检讨中修整自己的建筑学理论,“努力的方向却已紧贴政治潮流,变为将中国传统建筑推向‘民族形式’”。
    因为古建筑保护,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两度与时任北京市长的吴晗拍案争论,正面冲突。或许,没有他们,我们也只能从照片中感受北京的前门、钟鼓楼、牌楼了。
    这是梁思成的时代,却是一个悲哀的时代,这个悲哀是不仅仅是梁思成的悲哀,而是这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的悲哀。我们不能苛责梁思成,不管是抗争还是妥协,他都曾经为中国建筑努力过。
    在《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最后,朱涛先生从梁思成研究中提炼出“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由此我想到,或许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掩卷思考,我们是不是曾经坚持抗争或者选择妥协,无论如何,哪怕有一点的收获,亦已足矣。
                     (张明波)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