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袁世硕:渔洋有幸是桓台人
时间:2014-9-5 13:58:44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   在王渔洋诞辰380周年之际,8月22日至23日,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在我县举行。研讨会上,来自全国50余所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对王渔洋的文学成就、神韵说、廉政思想、家学家风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渔洋一生作品名目繁多、著述丰厚,尤以诗著、论诗著称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但其各种著作基本上是以原刻本传世的,近世少有人进行整理。
    2007年,由袁世硕先生主编的《王士禛全集》得以出版发行,对王渔洋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为王渔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在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古典文学泰斗、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原会长袁世硕表示,桓台有幸出了一位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大诗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这是桓台的大幸事,非常值得骄傲。
    在王渔洋诞辰380周年之际,桓台举办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纪念王渔洋,“渔洋有幸是桓台人”。高度评价了王渔洋的文化成就,同时对桓台县在王渔洋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渔洋是有清一代文化伟人

    2007年,袁世硕先生主编的国家古籍整理“十五”重点规划项目《王士禛全集》,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王士禛全集》精装6册,340余万字,收录了王士禛一生的全部传世之作,包括诗文集《带经堂集》九十二卷,含《渔洋集》《蚕尾集》《渔洋续诗》《渔洋文》等七部,词集《衍波词》一部,杂著笔记《居易录》《皇华纪闻》《池北偶谈》《香祖笔记》《渔洋诗话》《粤行三志》等十九部,并对所收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精当的校勘,书末还附有清人所撰的王士禛传记。
    袁世硕这样评价王渔洋:“渔洋一生居官清正廉洁,体恤下情,宽政慎行,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位列台阁;他自幼嗜诗,终身不废吟咏,标举神韵诗说,天下翕然宗之,尊之为诗坛圭臬,有‘一代正宗’之誉;他还勤于读书、著述,诗文、词、杂著多达二百多卷,可谓著作等身。渔洋称得上是有清一代集名臣、诗人、学者于一身的文化伟人。”
    在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袁世硕说,桓台有幸出了一位中国一流的大诗人,桓台人民应当引以为傲,出现了王渔洋这样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桓台作为王渔洋的故里,一直非常敬重、厚爱王渔洋,在传承、研究和弘扬王渔洋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说,王渔洋有幸出生在桓台。
    袁世硕认为,中国有很多大诗人,甚至有超过王渔洋的大诗人,有很多文化名人,但都未像王渔洋一样,在300多年后受到家乡的纪念、敬重和厚爱,去传承、弘扬王渔洋的文化。可以说,在研究、保护王渔洋文化方面,桓台所做的工作无与伦比。

王渔洋文化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袁世硕说,1986年,桓台县委、县政府自发地组织了第一届全国王渔洋学术讨论会,邀请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5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从此之后,桓台县委、县政府又陆续举办了3届王渔洋学术研讨会。从此以后,桓台县从未间断对王渔洋文化的研究和弘扬,编辑出版了《王渔洋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王渔洋文化研究层面,地方上的研究与学术界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地方研究促进了学术界的研究,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课题。
    此外,王渔洋的遗存、遗迹、文献也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开幕式当天的上午,桓台县组织参会学者集体参观了王渔洋故居和忠勤祠,王渔洋故居原来是粮管所,从这方面看,地方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袁世硕认为,地方学术研究和学术界的研究紧密结合,相互协同共进,促进了近30年以来的王渔洋文化研究。
    耄耋之年的袁世硕花了整个上午的时间将会议提交的近百篇论文全部研读。对于年轻学者研究王渔洋,袁世硕认为此次研讨会的论文研究面很广、很深、很细,已经超过了过去。
    袁世硕说,通过这些论文可以得知,王渔洋的研究面进一步拓宽,不仅局限于王渔洋诗歌研究,与赵执信的比较研究,王渔洋神韵说的研究,现在扩展到了王渔洋生平、家世、廉政思想的研究。同时这些论文也充分肯定了王渔洋在诗歌评论方面的贡献。在诗歌评论方面研究王渔洋,拓宽了对王渔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诗歌的评论和研究。
    袁世硕认为,当前有关王渔洋研究的论文面很广、深,可以说,当今30年的王渔洋研究,超过以往400多年的成就。他认为,王渔洋的研究正在兴起,但不要指望成为显学。袁世硕希望,年轻的研究学者能够在正规的学术之风下,弘扬王渔洋诗歌,弘扬王渔洋文化,弘扬传统的文化。

地方文化研究应遵循学术原则

    桓台县作为一代诗宗王渔洋的故乡,县内有很多乡邦文化研究人员,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王渔洋文化研究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袁世硕认为,遵循学术规律的地方文化研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学术界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
    对于地方文化研究,治学严谨的袁世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地方文化研究应该遵循着学术的原则才能弘扬传统文化。
    袁世硕说,我们弘扬的是正面的、优秀的文化,是人性中美的东西,弘扬传统文化是顺其自然客观存在的,要有文化自豪感,不能急功近利。
    袁世硕认为地方文化研究需要坚持的原则有三,一是,弘扬应该弘扬的,不要以反面人物、丑的人物为荣。二是,顺其自然,不要强加。三是,讲求实事求是,不讲过分话。
    袁世硕认为,在这方面,桓台县就做的非常好,桓台县内的地方文化研究人员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本土先贤王渔洋开展研究,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历史资料。“桓台县作为一代诗宗王渔洋的故里,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桓台县内的研究人员围绕王渔洋的家学传承、历史文献搜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袁世硕说。

将神韵说融入到现代诗歌创作中

    作为一代诗宗,清初,王渔洋主盟诗坛数十年,作为诗人,王渔洋与诗歌缠绵了一生,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还独创诗论神韵说,影响了一大批诗人。
    袁世硕认为,王渔洋的诗论神韵说,充分彰显了中国诗歌的含蓄美。中国诗歌的基调从《诗经》开始就定下了调子,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所谓是“发乎情止乎礼”,是一种含蓄的美,袁世硕认为,王渔洋的诗论神韵说,恰好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含蓄美推向极致。
已经85岁高龄的袁世硕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泰斗级人物,在采访中袁世硕表示,年龄大了,很少动笔写东西,但是脑子一直在思考,思考现在文学如何发展?如何让普通人喜欢文学作品?如何用文学的力量为社会进步做事儿?
     而研究王渔洋多年的袁世硕,正在思考如何将这位清朝杰出的山东籍文学家关于诗歌美感的理论和创作思维,融入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注入美感。
     采访中,袁世硕还风趣地给记者举了一个所谓诗人写的顺口溜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诗歌尤其是传统诗歌是非常美的,而王渔洋的神韵说正是其中的代表,非常值得借鉴。     (杨成见)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