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桓台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提起桓台的历史文化名人,立功立言、为文为官,不论是科举入仕,还是著书立说,王渔洋可谓完成了封建社会大多数知识分子一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正因为王渔洋的独特魅力,一直以来,深入研究王渔洋其人、其文、其仕的学术性著作颇多,各抒己见,自成一家,理性和科学的研究不断为传统文化研究添砖加瓦。然而,全面、详尽、生动地记录王渔洋一生的文学作品却极为罕见。
近日,徐承诩花费二十多年创作的《王渔洋传奇》问世了。这是首部以小说形式完整、鲜活地还原王渔洋一生经历的作品。作者徐承诩系我县退休教师,现年81岁。这本小说从最初萌发创作念头到最后成稿历时二十余年,倾注了徐承诩老先生大量心血。无疑,这部作品的问世为王渔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鲜内容。
8月21日上午,细雨蒙蒙,凉风习习,记者来到了位于索镇建国小区的徐承诩先生家中,对其进行了采访。
徐承诩谈《王渔洋传奇》写作过程
创作的初衷是个偶然
走进建国小区徐承诩老人的家,见老人正手捧一本《王渔洋传奇》坐在沙发上,案头还放着《新城县志》、《徐夜诗校注》等几本书。老人穿件白衬衣,外面还套着件薄马甲,整个人看上去干净利落,很有精神。寒喧几句后,老人便谈起了创作《王渔洋传奇》的前前后后。
徐承诩告诉记者,他1931年生于索镇,自幼研习古文,参过军,当过部队文化教员,后考入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执教夏津一中、禹城一中、桓台一中、齐鲁石化职工学校、淄博建筑工程学校,1987年开始整理桓台县地方史志,从事古文编撰、校注工作,曾参与、编撰《马踏湖畔话古今》、《桓台县地名故事》、《徐夜诗校注》等文史书籍。
虽已是耄耋之人,说起《王渔洋传奇》的创作经过,老人依然是思路清晰,将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过程娓娓道来。
徐承诩告诉记者,开始写这本书时他已经59岁了,而萌发写作的冲动竟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谈话。
“写这本书,充满了偶然性,还多少有点赌气的意思。”徐承诩说,1987年,他被县地名办公室聘去帮忙整理县内有关文史资料。有一天他在和时任王渔洋纪念馆馆长邱少华交流时,邱少华告诉他,当今专门为王渔洋写点详尽的文学作品的一个没有,他想邀请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一位当代作家来写王渔洋,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果。
“当时邱少华的想法对我的触动很大。作为一个桓台人,我觉得有这样一位为文被尊为诗坛盟主、为官做到清正廉洁的历史名人是桓台的骄傲,然而却没有一部文学作品来详尽展示他一生的风采,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是太遗憾了。王渔洋不应被历史遗忘,关于王渔洋的小说,应该由咱们桓台人来完成。于是我便萌生了写本关于王渔洋小说的想法。”徐承诩坦言,“我在从事《徐夜诗校注》编排过程中,发现王渔洋不管是为人为官都令人钦佩,他有很多事迹非常吸引我,而且关于王家有很多值得圈点和发扬光大的地方,比如王氏家族何以繁荣200多年而不衰,再比如王氏家族的家训、礼仪,以及王渔洋本人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等,对后世都有相当的启迪作用,等等,可写的东西很多。那次谈话之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关于王渔洋一生的经历渐渐形成脉络,我的创作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应该说,没有那次和邱少华的谈话,没有那种赌气似的态度,没有王渔洋独特魅力对我的吸引,就没有今天的《王渔洋传奇》。”
厚积薄发创造出“传奇”“
梅兰芳说,读书就是从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我对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先是不懂得需要读书,然后广泛涉猎、积累,最后消化、吸收、精炼。”谈到从小就养成的读书、写作习惯,徐承诩如是说。其实,他写作《王渔洋传奇》这本书何尝不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初的对王渔洋略知一二到广泛涉猎王渔洋的有关史料,从1990年前后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到10年以后真正动笔,无一不体现了老人厚积薄发的创作原则。
徐承诩说,他一辈子都在和文字打交道。6岁上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古籍,13岁进新式学堂。参军时任文化教员,后考入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有机会博览群书,潜心写作,经常发表一些反映桓台人文的文章。退休后,他被县地名办公室聘去帮忙整理县内有关文史资料,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有机会真正接触桓台的人文历史,接触到王渔洋、徐夜等桓台历史上的名人轶事。他告诉记者,从小就喜欢读书,也喜欢听故事,特别对《说岳全传》等描写英雄人物的章回小说感兴趣,这也许为他成就《王渔洋传奇》奠定了一定基础。
“我在参与编辑《徐夜诗集校注》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在查阅各类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王渔洋其人其事。但由于当时我掌握的关于王渔洋的资料并不多,根本不可能写出像样的东西。为了广泛收集王渔洋的资料,我就去新城王渔洋纪念馆查阅相关书籍,并从北京购买了《带经堂全集》,熟读《渔洋山人精华录》、《池北偶谈》、《香祖笔记》、《渔洋文略》、《渔洋诗集》等很多书籍。”徐承诩说,《王渔洋传奇》真正写作的时间也就六七年,而搜集资料的时间就有十几年,十几年来,他要耐住寂寞,不断收集史料、研读史料。
徐承诩告诉记者,为了力求合理演绎、完整、鲜活地还原一代诗宗的生活经历,让王渔洋这个抽象的历史文化名人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他坚持用辩证的原则去还原历史背景,还原历史人物,而为了做到这点,除了要发挥非凡的构思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外,还必须尽可能地掌握大量真实的文史资料,为了求证已经掌握的有关资料,他跑遍了周边区县,常常一个人到邹平、博山、淄川、博兴、高青等地方,与当地的文史研究者探讨相关问题,查阅有关资料,以确保作品虽为演绎但力求真实。
可以说,正是自幼爱好读书的习惯的养成,带来了长期的知识积累,加之专注学问、笔耕不辍、耐得住寂寞的坚韧性格,成就了徐承诩老人的《王渔洋传奇》,以及他本人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
一生成就一本书足矣
“这部小说之所以取得成功,我以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徐承诩先生把自己融进去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历史名人的景仰,已化为了创作的心血。因此,这部小说不愧是王渔洋研究史上的一部杰作,他为光大齐鲁文化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这是王渔洋文化研究权威专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小舒对徐承诩所著《王渔洋传奇》的评价。
“我是抱着发扬光大家乡传统文化的心态去写作的。没想到今天这本书不仅印刷出版了,还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写作情景,自己都觉得能有今天这个成果是一件惊讶的事情,这本书耗费了我太多的心血。初稿是手写的,稿纸有20多公分厚,1100多页,写了满满6个大本子,70多万字,光找专业打字员把电子版给打出来,就花了8000多元钱。”现如今,一谈起当初写作时的个中艰辛,徐承诩仍然感慨万千。
“丁玲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直奉为座右铭:一本书,不易。写一本书固然倾注了作者的大量心血,但书的问世,却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王渔洋传奇》的顺利出版,也并非仅靠我个人的力量,还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有的为此书的成稿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文史资料,有的对作品的名称、结构等提出了具体的写作意见,有的认真编辑校对作品内容,有的对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反复修改,最终五易其稿,删定为47万字,为本书的问世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指导。在此通过贵报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徐承诩由衷地说。
今年7月,《王渔洋传奇》终于印刷出版,也圆了徐承诩多年的愿望,可81岁的徐承诩似乎还有很多牵挂和希冀。他说:“我已经80多岁了,虽然还想再做点事情,但力不从心,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读点书,今后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王渔洋文化研究的行列中来,有更多的人喜欢上文史资料研究工作,一起为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努力,多作贡献。”
多年来,徐承诩发表了不少关于桓台人文的文章,与本报颇有渊源。采访结束时,徐承诩欣然为本报题词留念:向《桓台大众》读者问好!祝渔洋文化发扬光大!
王渔洋文化需继续发扬光大
一生只写一本书,并不容易。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飘》,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美学著作。许多人之所以不肯轻易出书,是因为他们坚持一生只写一本书,写出的每一本书,都要有内在的价值与分量。其实,一生写好一本书,比一生制造一百本书要难得多。把学问和知识的精华汇集成册,也许需要的是一生的心血。二十年成就一本书,不易。《王渔洋传奇》的问世,就是这样一本书!
众所周知,王渔洋是桓台历史文化名人,桓台也由此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王渔洋文化。近年来,我县将打造王渔洋文化品牌作为建设文化大县的重要内容,提升改造忠勤祠,重修王渔洋故居,多次举办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努力把王渔洋作为文化品牌向全国推介,并努力争取把这些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发展优势。
王渔洋文化需要继续发扬光大,我们呼唤有更多的徐承诩出现,期待有更多的《王渔洋传奇》面世。
(张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