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读书-->>内容
一个飘香的端午节
时间:2013-6-7 14:39:08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端午,是一个飘香的节日。
    粽子,是端午节的文化符号,堪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美食了吧。即使抛开那粘滑香软的糯米红枣馅儿不说,单是嗅着那暗绿色的粽叶散发的清香就让人馋涎欲滴。
    记忆中,母亲表达做事要量力而行的意思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我曾一度怀疑这句话里的“荷叶”是不是搞错了,似乎应该是苇叶才对。后来终于明白,荷叶也可以用来包粽子的,只是在我们北方,苇叶更易获取,包裹起来更好出型罢了。不仅如此,那些大自然慷慨赐予的散发着淡淡的怡人清香的叶片,像竹叶之类,都可以作为粽叶的。在家乡,传统的的粽叶,就是苇叶。素有北国江南水乡之称的马踏湖就盛产芦苇,苇叶自然就成为粽叶的首选了。从小,见过的、吃过的粽子都是用苇叶包裹的,甚至在我的记忆里,苇叶就是唯一的粽叶。后来,在超市里看到各种包装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粽子,从外在模样到内里品质,都发生了变化,有的显然已经带有了机械化生产的痕迹,那感觉竟恍如隔世。
    粽子外表多样了,馅儿内容丰富了,但我却一如既往地钟情于那种手工包裹而成三角状的糯米大枣粽子。凭借着灵敏的嗅觉,远远地就能捕捉到它那诱人的香气。每每享用这种美味之时,我并不急于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先观其色,后嗅其香,最后才品其味。似乎唯有如此,才对得住这种在我眼里堪称工艺品的传统美食。粽子的清香沁人心脾,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这其中粽叶功不可没。煮熟的苇叶粽子,苇叶是暗绿的,有的则呈现几分黄褐色。热腾腾地拿在手中,苇叶的清香,混合着糯米大枣的味道,扑面而来,不用剥开,已经让人带有几分陶醉了。一个粽子大概用三四片苇叶裹成,叶尖系在一起,自然挽住,浑然一体,根本不需再用别的东西捆扎。不像现在超市卖的那种小粽子,外面缠绕着密密的丝线,五花大绑的,让人感觉一点都不轻松。轻轻地解开叶梢系成的结,几次翻转之后,光洁粘滑的糯米,红红的大枣半掩半露,就呈现在眼前了。在我心中,世间美味莫若此。
    端午的清香不只在粽子,艾蒿也是之一。其实对这东西,多年来我一直缺乏应有的敏感。大概因为自幼生活在农村,对这生长在乡村僻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东西感觉迟钝了吧。后来才发现,不管是鲜的,还是干的,哪怕是碎的,都能闻到一股异香,用手触摸之后,那香气竟驻留指间,萦绕不散。据说,这东西能辟邪,我将信将疑。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插上一两簇,两三天之后就变成干枯的标本,叶子一碰随即掉落下来,甚至变成碎片,如陆游笔下的梅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禁为它们感到惋惜。
    后来进城居住,这东西便少见了。城里毕竟与乡下还是有差别的,这端午插艾蒿的习俗近乎湮没在都市的喧嚣忙碌中了。再后来,这原本寻常的艾蒿竟也长了身价,竟然有人拿来卖了。它散发着浓浓的味道,价钱倒也不贵,一毛钱一枝,一块钱一把。忽然间感觉这东西挺亲切的,不管土里土气的模样还是味道。于是我便买了两束,放到了进户门两侧。因为楼宇门是关闭的,所以,两束艾蒿散发的香气竟弥漫在整个楼道间。下班回家,一进楼道就能嗅到淡淡的香气,那个夏天的蚊蝇似乎比往年少了许多。
    记得去年春天,在我居住的小区南墙根的小块空闲阴凉地上,发现了一片熟悉的身影——艾蒿,长势喜人,不觉为它们能落户在这里喝彩。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竟是学校一个病休在家的老师种下的。那天,她带着口罩大声告诉我,艾蒿是她种的,端午的时候可以采一些用。一时,我的眼角竟湿润润的。一个手种艾蒿播撒清香的人,一定是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人。但愿这个端午的艾蒿香气,能把病魔驱走。或许,下一个端午,她就能重返讲台,继续她的教坛辉煌。只要艾蒿飘香,希望就在!
    端午,一个飘香的节日。嗅着那悠远的清香,我想,生活一定会越来越醇美!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