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两个家族的交往史
——探寻历史上的新城伊氏家族与王氏家族
时间:2013-3-15 14:45:12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桓台县原名新城县,建制于元朝,明清两朝因之,民国初年,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改名桓台县。桓台地处古齐国腹地,自古民风敦实朴厚。其文化自明代已著,清初更是名人辈出。据民国重修《新城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桓台共出进士72人,举人207人,各类贡生450人。
明清两代,新城取得功名的家族纷纷修建功名牌坊以光宗耀祖,造型各异、规模不同、遍布县城乡村通衢官路的各类牌坊多达72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位于大街上的新城王氏家族牌坊,四世宫保牌坊就是其中一座。
如今,新城七十二牌坊大都毁于文革时期,只有四世宫保牌坊得以幸存,孤独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从明朝中叶开始,新城有多个家族以科举兴家,成为当时有名的科举望族。这其中,除了靠科举起家成为望族,至清代中叶,持续兴盛了200年之久的新城王氏家族之外,还有新城耿氏、伊氏、毕氏、于氏、宋氏等诸多家族。
追思过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现在,山东大学曾发表的一篇博士论文中记载了新城历史上名门望族:新城耿氏家族是一个历跨明清两朝的科举世家,自明万历至清道光先后有7人中进士。新城于纶家族,明代中期新城书香门第,其始祖明初由郊城迁于新城。于纶,邑库生,学行兼优,与新城王氏家族的王重光为莫逆之交;纶弟避以贡生官昌平训导;于经,以贡生官滑县训导。新城宋锐家族,明代新城名门,其家代表人物有:宋锐,明正德丁丑进士,初授武强知县,累官至铜仁知府。宋推,岁贡,官襄陵主事。毕氏自明代中叶以科举起家。毕理,字文义,明天顺举人,官安阳教谕,其乡党后进经讲授者多为显官,学者称为敬斋先生。理子亨,字嘉会,明成化乙未进士,由吏部主事官至工部尚书,器度宏伟,忠续猖介,褐历中外三十余年,风裁凛察,所至有冰雍之声,后以言许时贵罢归,卒于家,崇祀乡贤。亨子毕昭,字蒙斋,明弘治乙未进士,官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
在这些家族中,除了新城王氏家族外,科举成就最为显赫的当属新城耿氏与伊氏家族,新城伊氏继新城王氏之后,卓然而起。在清朝三百年间,伊氏人才辈出,名列七品以上为官者近百人,获进士及进士及第者几十人。如才声显赫者有伊辟、伊巘、伊应鼎、伊桂、伊允祯等人。
伊、王两家为当时新城屈指可数的大家,且世有联姻之好。特别是伊辟与王渔洋为清顺治十二年乙未同科进士,同朝为官,关系甚笃。新城伊氏家族的伊应鼎,则“ 以渔洋先生年家小子身份,常侍渔洋先生左右。跟渔洋先生学诗作文。”并著《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行世。
新城伊氏家族与新城王氏家族的交谊应从伊辟和王渔洋谈起。顺治十二年春,伊辟与王渔洋同年考中进士,同时也将这两个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桓台科举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三月的会试,桓台一榜高中五人,名震全国,时人称“一榜五士群将相,龙虎风云司李行”。顺治十二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五次科举考试,该科共录取350人。桓台一不足10万人的小县,一榜高中5人,此科是桓台科举史上最丰收的一次。此事至今仍被乡人称为美谈。这五名进士是王渔洋、伊辟、傅扆、荣开、于觉世。他们中中进士时最年长者是傅扆,时年四十一岁。最年轻者是王渔洋,时年二十二岁。他们中有朝廷重臣、文坛领袖,有平乱保边的名臣,他们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相互间道德相勖、文章相益、过失相规、友谊深长。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伊辟与王渔洋的交往。
伊辟顺治五年(1648年)中戊子科山东乡试解元,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与王渔洋同榜。伊辟与王渔洋同榜中进士后,至康熙二十年卒,一直与王渔洋同朝为官。新城伊氏家族的后人伊利善告诉记者,伊辟有六女,其中有三女嫁于新城王氏,均为王渔洋的侄辈。王渔洋大哥王士禄的长子王启演,就是伊辟的女婿。同乡,同榜,同朝为官,加之以戚谊,自然使伊、王两家过从甚密、相交甚厚。
在考中进士后,尽管王渔洋与伊辟的仕宦经历略有不同,王渔洋除了为官清正廉洁外,更以诗文成就独享盛名,成为清初的诗坛盟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友谊。康熙十九年,伊辟去云南赴任,王渔洋即作《送伊翕菴中丞巡抚云南》。此后,王渔洋又作《怀翕菴中丞沅州》、《得翕菴书》等诗;伊辟卒后,王渔洋为其撰墓志铭,并写有挽诗《挽伊翕菴中丞》,表达了深厚的友情。
新城伊、王两家的交往不仅局限于个人间的友谊,还有他们对彼此诗学文章的评论。王渔洋一生“不负民”,政绩卓著;但他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席之地,主要还是他的博大精深的诗作和诗论成就使然。王渔洋一生作诗四千余首,古文词著作也有十数部,流传后世的如前文所述《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等诗文集数十部,选评、题记、述跋的著作多得更是无以计数。其著作国家和许多省市图书馆都有藏书。
康熙三十九年,王渔洋仿效黄庭坚《精华录》编定自己的《渔洋山人精华录》。这本书一经刊出,鉴于王渔洋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在当时的影响极大,为其笺注者也是不乏其人,伊应鼎所选评的《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就是众多研读王氏著述中的一部别具一格的作品。
伊应鼎,字元吉,别字戒平,号侗叟。五岁入塾读书,十岁能诗。十六岁入邑庠,连试四冠军,一时文士皆推为文雄。雍正六年(1728年)考取拔贡,雍正十年(1732年)中壬子科顺天乡试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丙辰科进士。乾隆九年(1744年),谒选河南障德府安阳县知县。在任期间,对百姓弛刑宽征,慎以德劝,颇受百姓拥护。然而,伊应鼎性喜静,目又近视,故而苦于案牍;加之,他于仕途不善于周旋,三年后,即乾隆十二年(1747)被罢归。
在县内传统文化研究者陈汝洁看来,伊应鼎著述《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除了伊、王两家的友谊外,另外一个原因是伊应鼎幼年诗作曾获得王渔洋击赏,出于对知己的感激,成为伊应鼎日后研读王渔洋诗作的一个重要动力。
在伊应鼎《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的自序及伊氏后人为伊应鼎写的《行述》中,均提及伊应鼎幼年诗作获得王渔洋击赏的事。时在康熙四十三年王渔洋罢官归里后,尚在髫龄的伊应鼎,一日过大司马(王渔洋伯祖王象乾)旧园,做诗一首,即上文所录《暮过大司马旧园》。得到王渔洋的称赏,并“叹为坐中客曰:‘此诗直入盛唐三味,以此做去,必以诗名当世,惜老夫不及见其成耳。’”
《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书前有袁承宠《序》、张永瑗《序》和伊应鼎自《序》。全书共选评王渔洋诗301首,卷一为五言古诗30首,卷二为七言古诗30首,卷三为五言律诗50首,卷四为七言律诗50首,卷五为五言绝句41首,卷六为七言绝句100首。袁承宠《序》中曾提及该书的成书过程:庚午,两小儿同叨乡荐,适新城戒平伊君致仕归自安阳。某乃致敬尽礼,延居西席,俾儿辈受业。杯酒谈心,益获闻所未闻。久之,伊君以所著《精华录会心偶笔》一编相示……
袁承宠,自天申,号丹圃,山东长山县(今邹平)人。官至湖北按察使,太常寺少卿。庚午为乾隆十五年(1750),此时伊应鼎已被罢归三年,袁承宠聘他为西席,教授他的儿辈读书。正是在袁家教书这段时间伊应鼎完成了这部著作,延续了伊、王两家在文学上的交往。
               (杨成见  高键)
关键词:|两个家族|交往史|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