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淄博市政府发布了“第七批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的通报,桓台一中教师耿文超榜上有名。这是曾多次获得全国教学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并且作为全省最年轻的“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的耿文超获得的又一殊荣。荣誉的背后是辛勤努力的付出,更是耿文超锐意改革,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我们桓台一中的学生比全国其它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提前两年多接触了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知道,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最顶层设计,是教材编写和高考命题的指挥棒。”耿文超如是说。的确,目前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即将颁布,但作为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实验点的桓台一中来说,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新课标的实验工作。“教育部课标组将高中语文的实验点放到我们桓台一中,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和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我们一定要认真实验,扎实工作,为课标组提供修改意见和建议,也为我们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高考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实验点的主持人,耿文超补充道。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本着学校提出的“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耿文超和桓台一中语文组的教师们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深入探寻课程改革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他先后主持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其中,市级课题“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实验与研究”,重点解决了学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随意性、盲目性、浅层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了阅读效率,提升了语文成绩。2016年4月,此课题获得“淄博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全市高中段第一个获得一等奖的科研课题。2017年6月,耿文超主持的山东省教科院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整体改革实验研究”顺利结题。本课题涉及“课程内容、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和评价原则”等多方面的改革,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正在实验的“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实验”,更是让桓台一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改革的成果吸引了国内部分地区和学校来校参观交流。
耿文超现任桓台一中科研处主任和高三学部主任,还兼任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实验点主持人,北京大学教育部“国培计划”教学指导专家,山东省教科院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齐鲁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山东省教师培训专家,山东省教育科研专家库成员等职。身兼数职的耿文超,的确有些忙。
“我现在的中心工作是高考备考工作,今年我们桓台一中优异的高考成绩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和动力!虽然明年的高考,我们面临新的高考政策和命题形式变化等诸多挑战,但挑战同样也是机遇,我们有信心在学校的领导下考出优异的成绩!”耿文超信心满满。为此,他带领高三备考团队,认真研究新的高考变化和全国卷高考题的特点,细化每一个知识点,制定了各个学科的《高考双向细目表》,努力实现精准备考、科学备考,争取备考效益的最大化。为了进一步加大管理的人性化和精细化程度,他和老师们一起探索实践学校提出的“导师制”。“导师制”是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位任课教师负责一两个小组的学生,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此项举措,一方面减轻和分担了班主任的管理压力,拉近了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老师细致入微的指导,体会到了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如此,为进一步落实学校提出的“把学生放在正中央”的办学理念,作为学部主任的他和高三的老师们几乎每天早晨六点到校,晚上十点多回家,陪着学生上早自习和晚自习,还经常查看学生宿舍情况,到餐厅和学生一起吃饭,披星戴月,寒暑不辍,和老师们一起全心全意为学生们服务,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材保驾护航。
作为学校科研处主任,耿文超协助学校组建了“学生课程拓展训练营”,开阔学生视野,纵深挖掘学生潜力,打通了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界限,学年与学年之间的界限,整合了辅导课程和日常课程,为学生参加高层次的奥赛和自主招生考试,从而考入名牌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创办的独具特色的“渔洋讲坛”活动目前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登上类似于“百家讲坛”这样一个大舞台,纵横古今,侃侃而谈,内容涉及文、史、哲、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充分展示了广大学生的风采,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让他们在全国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在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一中学生取得了一人获全国一等奖、十人获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2017年6月,李泽庚同学参加全国第十九届“语文报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从全国一百多万优秀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特等奖”。7月,张震威同学获得“全国创新英语大赛总决赛”全国一等奖。同样在7月,一中师生参加“全国第十五届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取得了一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设立的最高奖“恩欧希”奖、8人获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成绩的取得是学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结果,也是改革带来的红利。”耿文超强调说,“当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回首我们的改革之路,无论是我个人的发展,还是学生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各级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将改革进行到底。”
采访即将结束,耿文超正好收到一封学生来信。信是他已经毕业的学生,现就读于兰州大学的宗铮写给他的。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耿老师,大学两年的生活已经让我对高中的记忆变得有些模糊,唯一清晰的是您对我精神的引领和思想的启发。现在,每当我畏葸不前时,我会想到你在我最困难时候给予我的鼓励;每当我犹豫不决时,我会想到你那坚定的眼神;每当我有所懈怠的时候,我会记起你给我讲过的那一个个励志的故事。现在想来,有这样的老师是一种怎样的幸运啊!” ? ? ?(岳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