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内容
画痴翰墨情 杏坛赤子心
时间:2017/11/1 14:11:41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人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想做什么,就勇敢地去做吧!

当一群80后喊着快迈入中年,90后已经到了晚婚晚育的年龄时,热爱绘画的耄耋老人李可禄却还一直奔波在义务教学的道路上,累计2500公里。“不忘初心,教书育人,无私奉献,艺术精神。”这是他的学生们对其最中肯的评价。采访过程中,他笑言:“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记者不禁笑了。老人的这种心态多么美妙啊。周围的人总是说自己老了,学东西太晚了,什么都记不住了。李可禄的豁达或许会让些许人汗颜吧。

“谁言日向暮,桑榆犹启晨。”晋朝卢谌的诗句,倒是李可禄的真实写照。


画中话

笔耕不辍,犹焕青春


10月25日,采访当日,李可禄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义务授课刚刚告一段落,从一楼教室走到二楼会议室,只见这位80岁的老者虽然脊背有点弯曲,但步伐依旧矫健,岁月貌似对他格外偏袒些。

初见李可禄老师,平和厚重、慈眉善目。几番交谈下来,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丰富。对于喜爱绘画的人来说,说起他,这个桓台绘画界的“大咖”,名气响当当。教学40个春秋,桃李满天下;在绘画道路上,他不懈追求;67岁,出版了他第一部花鸟集;75岁,出版了第二部《故乡情》个人绘画专集,并在市、县两级举办了个人“花鸟画展览”。

“因为从艰苦的岁月走过来,我们这代人对新时代更加珍惜。”李可禄老师翻开《故乡情》这本专集,给记者介绍道,“这是展示建筑之乡的《故乡美》,这是歌颂江北产量大县的《金秋》,还有彰显新城人文景观的《忠勤古风》……”拜读李可禄的画,可以看出,他的画作多以山水花鸟作品为主,这应该是他的最爱抑或擅长吧。阅读他的画,如同阅读他的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忘乎于花鸟之趣。

聊斋里有段异史氏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李可禄性格的核心,就是一个“痴”字。他性格温润,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永远在画,在琢磨,手摹心追,虽然为了作画,常常足不出户,但是他非常注重与画家之家的交流切磋,只要被他知道了,他一定想法设法地前去请教。1998年,他听说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画家焦可群来桓台讲学,他便带着自己的作品登门求教,每天从早到晚连着学了三天,最后,他求艺的一颗诚心,打动了焦可群老师,并有幸成为其门下的一名学生。

都说画如其人。观其画,知其人;知其人,懂其画。“他画作中的大气沉稳正是他厚积薄发、胆大艺高的个性张扬和情志的抒发。在他的笔下,巨幅长卷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斗方小品玲珑剔透、妙趣横生。”他的老朋友们总是这样评价他。


画中人

想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李可禄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一定要到正规艺术院校去进修,以便接受新思想、开阔新视野。2003年,时年65岁的他自费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画花鸟班进修。此前,考虑到他年龄已大且身体欠佳,每天要吃五六种药,加之一人在外几个月,家人很是担心,极力反对。决心已定的他只得向家人“摊牌”:在外受再大的苦我也乐意,你们要是真对我好,就让我去,否则我会很郁闷,很难过的。就这样,他成为中国美院历届进修班学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这样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李可禄自然很珍惜,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上课,他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精勾细描;写生,他三四个小时蹲着不动,专心致志,还买来十几本画论专著,逐字逐句推敲领悟,大家都称他是“眼不离书、手不离笔”的最老大学生。

2001年和2003年,李可禄又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班和书法班的学习。就这样,40年的美术教学实践,加之名师名家的指点、灵山秀水的熏陶、书论画论的滋养,还有其非凡的毅力,李可禄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进步。他用执着完成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有人问过李可禄这样一个问题:你从画中得到了什么?他回答“快乐”,并补充说,“我学画、作画并非为了世俗眼里的成名成家,是爱好让我难以释怀。如果说有所奢望的话,那我的奢望是自己的这一喜好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其坚定不移的行动。

因为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一副热心肠,退休不褪色的李可禄,被委任县老干部书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作为这个学会元老级人物,他像担任班主任时那样,认真负责地为会员们服务,手把手地辅导会员们创作,对上门求教的会员更是茶水相待、热情讲解,还满腔热情地组织书画笔会、送春联下乡等有声有色的活动。看到他风风火火的样子,街坊们感叹,“老李退休后比在职时还忙。”让人感动的是,每当建党节和国庆节,他还组织书画学会的老同志们集体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歌曲。从事过音乐教学的他站在主席台上当指挥,台下二三百名双鬓斑白的老人起立肃敬,和着他的节拍纵情高歌,几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同志也不例外。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通过他和其他同志的努力,县老干部书画学会团结了一大批老同志,成为老人们的精神乐园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舞台。这一干就是20余年。

正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者,李可禄先后被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授予“全国优秀会员”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于他,这样至高的褒奖是当之无愧的。


画中情

沉湎教学,不忘初心


2016年上半年,李可禄萌发了一个想法——义务为书画爱好者授课。他说,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作为一名书画创作者和老师,应该做点实际工作。考虑到城乡群众中有很多书画爱好者,想学而无条件,他执意到农村和城市社区,把老年大学、书画学习班搬到基层。在县委老干部局及新城镇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今年的5月13日,李可禄老师国画学习班开班仪式在新城镇举行。第一站选在新城,因为这里是李可禄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学习工作了31年。除此之外,少海社区也是义务授课点。

期间,80岁的李可禄坚持每周一次在县城至新城之间往返,义务为众多书画爱好者授课,不图名利,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据统计,近一年半时间,李可禄为授课累计奔波2500公里。他说,举办这样的学习班,不收分文学费,也不是功利性的快餐培训,而是较长时期、系统性地精心教学。学员们由衷地说:“李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画画,还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我们终生难忘。”

?近一年半时间过去了,学习班取得了圆满成功,李可禄实现了自己用艺术奉献社会的愿望,学员们也真正学到了知识,艺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现在都提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就得无私奉献,一心为公,我这个老党员可不能落后呀。”教学、绘画之余,李可禄对时事政策也相当关注。

“人生是短促的,艺术是长寿的,为人民服务是长寿的。”李可禄把刘海粟大师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充分体现了执着的文化情怀和担当。他的学生王超不无感慨地说,李老师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学生们,他不忘初心的执着境界和奉献艺术的文化担当,是给学生们所上的最生动的一课。

采访最后,李可禄拿出手机说:“加上我的微信吧,我有时会在手机上上传作品。”此话一出,再次把记者惊呆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他做了最极致的诠释。与记者挥手作别时,他脸上溢满了幸福。是啊,与自己钟情的艺术结伴同行,永不分离——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李可禄无疑是幸福的。(田欣)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