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内容
张文:情系桑梓 惠泽千秋
时间:2016/9/8 14:50:44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张文,笔名蔚钢,1929年生于唐山镇后七村。1949年入华东革大学习,1950年结业并调干到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53年毕业。1956年调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研究部主任、《民间文学》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中国歌谣集成》常务副主编。1987年取得编审职称,著有《民间文学入门》,发表《如何认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等50余篇论文,搜集整理民间故事30余篇。曾获中国民协特别贡献奖、文化部特殊个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


近日,87岁高龄的张文老先生在其居所向桓台县图书馆捐赠了他收藏及其著作的总共3600余册图书典籍。县委宣传部及县文化出版局、县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张文老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对张老先生奉献社会的举动表示钦佩和称颂。


从土里挖金子的著名民间文学编辑家


1929年,张文生于唐山镇后七村,天资聪颖的他于1949年如愿考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华东革大是全国解放前夕,党中央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培养文化人才而依托齐鲁大学创办的干部培训基地。新中国成立后,齐鲁大学由青岛迁址济南并易名山东大学,张文即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53年结业。毕业后他就被调往北京从事文字工作,1954年,与同时调往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张惠萱女士喜结连理。1956年,张老先生踏上了如今已经消失了的王府大街64号中国文联大楼的高台阶,进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民间文学》是当时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于1955年4月创刊,1956年五四时,我到《民间文学》编辑部报到,当时的编辑部主任是汪曾祺先生。不过大学里,我并没有系统地学过民间文学,突然要做民间文学的编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那个年代容不得挑挑拣拣,必须硬着头皮去做,从头学起,边干边学,慢慢地摸着了门路,竟不可自拔地喜欢上了编辑工作。”回忆过往,张老先生说,1991年,他离休后,又参与了《中国歌谣集成》的编写,2008年,《中国歌谣集成》终审完毕。他的学术经历,可以说贯穿了我国当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史,其学术道路可以说是我国当代民间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民间文学》杂志的编辑、组长、主编,张老先生前后为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服务了五十多年,多部民间文学作品经过他的手得以面世。而且,他倾注了20余年的时光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的30本《中国歌谣集成》省卷本的审读和编纂,从老百姓的口头上记录下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歌谣的活态生存样相,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土里挖金子的著名民间文学编辑家,历史是不会忘记的。”张文的老朋友、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刘锡诚如是评价他。


历经沧桑,乡思早已深藏心底

时代的变迁太剧烈了。1960年,张老先生在鄂尔多斯高原劳动锻炼,在那里度过了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历练;1964年,在文艺小整风的大风暴之后,他被派往曲阜孔村公社参加农村的“四清”运动;1966年,他又经历了文革和团泊洼“五七”干校的“洗礼”。张老先生处身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他要抛弃一些过了时的理念和方法,吸收和创造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这是时代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从学科角度讲,百年的民间文艺学史要求有理性的回顾和总结;从个人讲,人到了耄耋之年,也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2013年,张老先生84岁,这一年,他的《民间文学论集》出版印刷,张老先生说,他个人不善言辞,但比较执着,工作中发现问题或偶有所感,就在心头挥之不去。收录在《民间文学论集》里的文章历史长久,难免有时代的影子,有的现在看来有点幼稚,但这是历史,也见证了他学习成长的过程。

刘锡诚在这本《论集》的序言中,这样描述:当我重读着在这本文集里选录的、写于不同年代的民间文学论文时,很高兴地发现作者是始终遵循了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的。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的中期,“文革”后的历史新时期,一大批处身于文艺界和文艺理论界的民间文学理论家们,张扬和坚守“民间文学是文学”这样一种理念和观点,把理论和实践(田野工作、搜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把民间文学研究变成“亭子间”的学院派的“坐而论道”式的学问,构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民间文学研究的文学派群体。张文是其中的一员,他一直站在民间文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前沿。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远离故土,谁不思念家乡。于张老先生而言,更是如此,家乡永远是他的根,成就越大,思念越真切。哪怕经历岁月沧桑,年代变迁,故乡总归只能是故乡,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情牵故土,惟愿惠及后人

??

张老先生平时喜欢看书,也爱护书籍,再与家乡亲戚联系时,表示希望把毕生收藏及著作的书籍捐到家乡图书馆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不能浪费掉,让这些书为更多读者服务。

“这不仅是献爱心,更是一个人社会责任感的最佳表现,这些关于民间文学的书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共同分享。”县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 ? ? (田欣 王斌)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张文参加老专家座谈会留影


为张文老先生及其夫人颁发荣誉证书


桓台县图书馆内的张文先生捐赠图书专架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