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其他新闻-->>内容
我甘愿当一辈子“农民”
时间:2015/5/27 8:21:37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他不是农民,双脚却常常沾满泥土;他是国家干部,办公室却在田间地头。农民们说,他朴素得像我们农民一样,卷着裤腿,挽着袖口,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尘土一身汗,只为让我们多打粮多增收;而他说,他宁愿当一辈子“合格的农民”。他就是桓台县第二届爱岗敬业道德模范、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锡久。
    投身农技推广工作12年,王锡久坚持深入农村第一线,扎根农民的田间地头,讲科技、搞实验、做示范,天天与农民朋友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从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到播种,再到收获,他的足迹遍布桓台335个村庄的田间地头,及时把国家惠农政策,把农业增产增收实用技术送进了千家万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对农民群众的挚爱。

     “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助农致富”
    出身农民,干过村主任助理,凭着对农民那股特殊的情感,王锡久深知作为一名农技推广人员,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利用自己的农业技术知识帮助农民促进增收,发家致富。
    2003年1月,王锡久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来到桓台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上班伊始,一篇关于指导农民搞好田间野燕麦防治的技术意见给了他一记下马威,在查找了大量技术资料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晚,才将技术意见写了出来,这让他意识到,农技推广工作技术性很强,没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知识难以胜任。
    为了尽快胜任工作,王锡久白天跟着老技术员学习农业种植技术,示范优良新品种,晚上查阅农业科技推广专业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锡久很快就掌握了全县粮食生产的主要技术。不仅如此,为了让自己跟得上农业技术的发展,继续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王锡久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到山东农业大学进行函授学习,考取了农学本科学历。
    2007年夏天,我县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进入对比试验的关键时期,能否如期取得正确的肥效对比数据,关系到试验结果成败,更决定了这项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为广大农民节支增收的农业种植新技术能否尽快在我县进行推广应用。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王锡久抓住玉米生长、追肥的关键时期,钻进试验田齐胸高的玉米地里,头顶烈日骄阳,强忍着近40℃的高温和蚊虫叮咬,量试验数据、称重肥料、校验施肥参数,完善肥料配方。当他从玉米地里走出来时,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汗水已经完全浸湿了他的衣服。在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完整的实验数据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县顺利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到98%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
    “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才最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回想起那段日子,王锡久如是说。为了在实践中充分地检验自己,王锡久边干边学,以学促干,他找来以前的技术意见进行分析钻研,并把一些生产技术问题和针对性解决措施,分类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中,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总结的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指导群众生产。
    有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王锡久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桓台县农技推广战线上的一个年轻的行家里手。近年来,王锡久先后发表论文5篇;参与了小麦玉米品种对比试验、玉米丝黑穗病防治试验、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小麦宽幅精播对比试验、小麦深松分层施肥试验等10余项系统试验;多项科研项目受到省、市奖励,其中“桓台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研究与推广”等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桓台县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平衡施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荣获淄博市科技进步奖。

    “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进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是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多年来,王锡久负责的试验示范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全省农技推广工作的前列。
    粮食产量提升了,农民的钱包鼓起来,日子才会越过越甜蜜。为了挑选出最适合在我县种植的粮食品种,王锡久与同事一起进行粮食品种对比种植试验,观察不同品种粮食的长势和对不同天气的适应情况,筛选出了济麦20、济麦22、鲁原502等粮食高产品种,并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其中仅用两年时间,全县鲁原502种植面积就达到18.4万亩,为全县小麦生产实现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07年秋种我县承担“粮食高产创建”项目以来,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从小麦玉米的播种到收获,王锡久带领同事,几乎每天都盯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群众播种。有人笑着说:“我都种了几十年地了,难道还不会种小麦?”王锡久笑着说:“现在种地是七分种三分管,整地播种很关键,只有亲自看着种好了,管好了,才能保证来年的丰产丰收。”在不断地实践、总结中,王锡久和同事们一起编写出了以选用高产品种、合理种植规格、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为重点的粮食超高产技术规程,全县粮食高产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812.2公斤,位居全省小麦高产攻关第二位;玉米高产攻关田最高亩产达到1020.6公斤,首次突破1000公斤。
    2008年秋种,我县引进了小麦宽幅精播机械,然而在小麦秋种过程中,性能先进的机械播种的麦田却出现了秸秆拥堵、播种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源,王锡久和同事白天下地做试验,晚上翻书查资料,天天对着小麦宽幅精播机械进行研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来,技术先进的小麦宽幅精播机在我县“水土不服”,我县玉米秸秆还田的种植方式让耧腿式的精播机难以发挥作用。
    问题根源找到了,解决起来自然有了方向,针对播种机在开沟器、排种器、种肥施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王锡久与同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最终将耧腿式精播机改造成了双线排种、圆盘开沟的小麦宽幅精播机,让小麦播种质量有了保障。2012年秋种,我县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小麦宽幅精播县域全覆盖。

    “地里有事就找王锡久”
    “严谨”、“吃苦耐劳”、“踏实”、“责任心强”……说起王锡久,认识他的农民都这样评价他。三夏三秋生产时节,为了指导农民正确、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王锡久常常亲自上阵指导,手把手地给群众教,面对面地讲。播种玉米时,他常常弯腰猫在农民的田地里,手拿一把尺子,依照密度种植,疏了不行,密了也不行,完全按照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进行操作。见他如此,农民们都说他太呆板,然而,就是这看似呆板的严谨态度为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地里有事就找王锡久”,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了不少农民的“万能法宝”。
    “王技术员,我种植了5亩小麦,买啥化肥好啊?该怎么施肥?”“小王,我家种的小麦叶片有点发黄,这是什么原因啊?”……这样的电话,王锡久几乎天天都会接到,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疑难问题,不管是刮风下雨、天气冷热、时间早晚,王锡久都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诊断,提出解决办法。
    2013年4月20日,我县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春季降雪,那时全县小麦已经进入挑旗期,一旦遭遇冻害,不能及时挽救,将导致大量减产,许多农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寝食不宁,坐立不安。无农不稳,为了尽快抢救受灾麦田,王锡久与同事一方面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制定了让积雪自然融化和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的补救措施,并通过培训讲座、报纸、电视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落实好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安排技术人员定点跟踪调查小麦受害后发展和恢复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努力,全县受冻小麦转危为安。 2013年,全县受冻小麦在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下仍然获得高产,我县小麦单产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并被评选为2013年桓台县十件大事之一,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技术培训。“农民不懂高科技,读的书少,学不好啊。” 每当王锡久听到类似这样的话,他嘴上不说但心里清楚,只要耐心向农民讲解,农民思想通了,乐意学了,他们会学好这项新技术。王锡久将自己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农民朋友打心眼里喜欢这个他们打了多年交道的农技员。近年来,王锡久每年都参加为农民举办的培训班20余场次。
    “农技员就是要把最新的科学技术及时推广给农民朋友,让他们多增收就是我的工作。”风尘弥漫的农田里,一脸灰尘的王锡久笑呵呵地说。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王锡久一天也没有离开他痴情的农技推广工作,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为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美好的青春和年华。领导和同事们都对他的工作作风、为人处事给予很高评价,2011年、2013年他被评为“桓台县优秀共产党员”,2014荣获“桓台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替老百姓想,老百姓就认可你”
    在农田里,王锡久手把手教农民新技术,每天都会在田间地头,奔忙于各镇村之间,一年下来,在家的日子没有几天,他甚至没有双休日这个概念。在他的工作记录里,很多双休日是在试验田里度过。他心里清楚,家里的老人需要照顾,妻子需要关心,孩子需要鼓励,但他的很多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在农民朋友的家中……
    2013年秋种是深松旋耕精量施肥技术在桓台推广的第一年,新机械开进了唐山镇田孟村村民毛丕龙的7亩地里,作为“首批吃螃蟹的人”,新技术省工、省时,整地效果好,这让毛丕龙喜出望外。然而就在大家憧憬来年粮食大丰收时,一条天气预报却让他忧心忡忡。原来,气象部门预报第二天将有降雨,原本第二天进行的播种作业很可能要推迟。王锡久明白,耽误了播种,误了农时,对于农民来说,是莫大的损失。眼看天色已晚,他拍拍毛丕龙的肩膀,替毛丕龙做了个决定:无论多晚,播种一定当天干完。王锡久联系来作业机械,连夜播种,直到7亩土地全部种上了麦子,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这时他才想起来答应了孩子,要接他放学。没有了公交车,带着一身尘土,王锡久坐着一辆机动三轮车回到家里,孩子已独自在卧室里睡熟已久。第二天,没等孩子醒来,他又进入田间查看墒情。
    王锡久与爱人结婚后,他一如既往地扑在了工作上,家里的事情他几乎帮不上忙。自2007年起,几乎每个国庆节放假,王锡久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每天回家都是一身尘土一身汗,计划了好久的年休假也像是一张空头支票,被一拖再拖。“国庆节放假,但是三秋生产不放假,老百姓在地里忙忙碌碌,我们就要做好三秋服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王锡久说。
    毛丕龙说:“王锡久工作十分认真,经常来我们田间查看苗情,有时我们还没到地里,他却早就到了,农业生产上的事,他总是随叫随到。每逢阴天下雨,我们往家里跑,王锡久往地里跑,有他在,我们种粮不用愁。”
    工作12年,王锡久没有吃老百姓一口饭,无论粗茶淡饭还是山珍海味,他都会婉言谢绝,他说:“国家给我发工资,我把这份工作干好是理所应当的,农民挣点钱不容易,不能再给人家添负担。”
    王锡久所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在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他都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全县苗情、墒情监测,制定针对性技术意见下发到各镇村指导粮食生产。他全年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工作在基层和田间地头,每年的加班时间都在60天以上。特别是三夏三秋期间经常牺牲休息日,关键环节亲自抓,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从一名年轻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农技员,这是王锡久辛勤耕耘的结果。他对工作、对同事、对农民、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遇到困难不惧挑战,知难而进,为人实在,做事实在,工作追求完美,试验力求科学,数据力求准确,工作勇于创新,敢想敢干,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替老百姓着想,让来百姓用上新技术,让老百姓增产增收,老百姓就会认可你,我就是一个农民,我甘愿当一辈子‘合格的农民’。”王锡久说。

            (李明泽)

王锡久(中)在麦田里“办公”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