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咏梅,女,生于1971年,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自1995年起在北京邮电大学从事光纤通信、光突发交换网络、数据网与光网融合、物联网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于2007年至2009年在日本NTT未来网络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作为负责人和主研人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原信息产业部等科研项目,包括光分叉复用、IP层与光层的动态适配、光突发交换和光层网络编码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合作出版教材1部。
2012年,孙咏梅参加在日本举行的COIN2012国际会议
当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便利,比如说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诚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离不开科研院校,更离不开人才。在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的高端学府——北京邮电大学,从事现代通信技术教学科研的人才济济,他们为国家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桓台籍科研工作者孙咏梅就是其中一位。目前,她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和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日前,记者前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邮电大学,采访孙咏梅博士。一场小雨过后,天气变得比较清冷,北邮科研楼内的暖气驱走了寒冷。走进科研楼大厅,迎面而来的动态二维码雕塑彰显了北邮的教学特色,更蕴含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气息。
初见孙咏梅副教授,干练利落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衣着朴素大方,谈吐举止间流露着一种知性的魅力。“我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事情,也没有很大的成就,这次主要是感动于家乡记者的执着,咱们就是作为家乡人一起聊聊天吧。”见到记者前来,孙咏梅一边带领记者参观科研楼,一边介绍自己在北邮工作的情况。
童年爱好阅读,难忘影院旁大榕树
在孙咏梅的印象中,童年是单纯的、快乐的。因为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家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
“小时候在陈庄上学,和老师们同学们相处得非常好,现在也很怀念那段时光。”孙咏梅回忆上学时的情景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小学时的午休,当时午休在学校教室,每天午休的时候要与自己的同桌轮流睡在课桌上,剩下的那个要睡在长凳上,相较于现在的孩子们,我们当时的物质生活方面确实相差太多,但是精神生活方面还是有很多欢乐的。”
孙咏梅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这对她今后的成长、学习和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孙咏梅对记者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人擅长经商,有人擅长运动,而喜欢阅读可以算作自己的一个长处。”据孙咏梅回忆,小时候家中总是会订很多报纸和杂志,其中有《少年报》《少年文艺》《儿童时代》一类的,她都非常喜欢,连《大众电影》和《故事会》也都是常看的杂志。
“那个时候最高兴的就是跟着父母去县城里开会,父母开会去了,我就自己跑到电影院,那里的大榕树底下有人出租连环画、故事书,自己可以在那里看很长时间书。”孙咏梅说,“但是那个时候只喜欢看书而不喜欢运动,所以身体素质就差了一点。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保持运动的好习惯,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重要。”
后来孙咏梅进入桓台一中就读,在她那个年代,桓台一中的学生并不像现在这样多,一个年级只有一个文科班五个理科班。刚开始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每天只有午饭是提供炒菜的。孙咏梅的母亲经常准备一些肉丝炒萝卜、带鱼一类的饭菜带到学校,孙咏梅常与班里的同学分享母亲的手艺,现在还有一些同学对她说很怀念母亲做的那些菜的味道。孙咏梅认为,现在看来上学时期的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但是那时候的学生们并没有抱怨自己有多苦多难熬,生活学习中更多的还是一些快乐的回忆。孙咏梅说:“教我们的年轻老师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如苏同安老师和李莉老师;年长一些的老师循循善诱、教导有方,如边敦让老师和郭清泉老师。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那时候班里的集体活动很多,有时候会骑自行车去很多地方游玩,比如殉马坑和马踏湖等,所以同学们的感情也一直很好,现在的聚会也比较多。”
作为班级成绩第一名的孙咏梅自然也被老师们寄予厚望,班主任郭老师曾提醒说,上了大学之后要想再继续深造、读研究生,从大一开始就要努力准备,不能放松,这让孙咏梅印象深刻。
考取西安交大,铸就扎实学风
2013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WCNC2013国际会议
三年的高中生活很快过去,孙咏梅一度想报考北京的大学,打算到北京发展,当然她也确实有着这样的实力。不过,高考前,学校来了一位西安交大的招生老师,受这位老师的影响,孙咏梅报考了西安交大,并且顺利被录取,学习无线电专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上海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组建全新的西安交通大学,因此大批的南方口音的学者、教授和学生奔赴西北地区,支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孙咏梅在西安交大求学期间,这种迁校的影响还广泛而深刻地存在着。
“校园里,教授们的南方口音和全新的英语授课方式,让我一开始非常不适应大学生活。”孙咏梅说,但是西安交大扎实的学风又让她很快调整好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大学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不仅学习内容与生活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个人的眼界也开阔了,后来她本科毕业后被顺利保送为本校的研究生。
当时所学的内容,有的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材,她的导师刘树棠教授翻译的奥本海姆的《信号与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对于那些专业课,孙咏梅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周做习题集都要用掉一个新本子。在读硕士期间,孙咏梅还到湖北襄樊一带帮助当地设计了路灯管控系统,当时正是冬天,由于没有暖气,感觉南方的冬天很冷,还好当地人比较照顾她们,专门给生了炉子取暖。
研究生毕业后,孙咏梅到北京邮电大学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工作几年后经过教育部的选拔、面试,她申请到了日本文部省的公费奖学金,赴东京大学继续深造。
众所周知,东京大学对学术的要求非常严格,许多学生甚至因为论文无法通过而多年不能毕业。用现在的话来说,“东大是学霸的天堂”。在这种高压之下,孙咏梅能做到在正常学时内毕业,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博士毕业后,她在日本NTT研究所工作了两年多,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后,回国到北京邮电大学任教至今。
谈及自己的求学过程,孙咏梅说:“在上学的时候,我所遇到的每个老师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包括国内也好、国外也好,老师们都对我照顾有加,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现在还与老师们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时候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时遇到自己的导师感到非常亲切。”
身为一名教师,孙咏梅深谙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她看来,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都是尽心尽力、为学生负责的。“学校要培养人才,老师们至少都有一种想法——让学生们在进校门和出校门的时候不一样。”孙咏梅这样对记者说,这种不一样是老师要确实教给学生们一些东西,也要保证学生们确实也学到了一些东西,那样才算是让自己的学生学有所得。
专注光通信,做强物联网
2013年带领学生参加在韩国举行的中韩学术交流活动
作为一所国家重点院校,考取北京邮电大学是很多学子的梦寐以求。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5年该校建校初期的有线电工程系和无线电工程系。2008年,按照“学科归位”的改革措施,该校将原电信工程学院、原信息工程学院和原继续教育学院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资源重新整合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成为北京邮电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也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设施齐全、基础雄厚的信息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集中体现了北邮最具优势的学科和专业,使北邮继续保持在信息通信领域的中国领先地位。
孙咏梅现在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光通信网络方面的,包括数据中心的光互联项目,涉及到现在比较流行的大数据应用。在今后的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许多产品,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仅靠人工来标记费时费力,融合成为电子信息之后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包含更多以往被忽略掉的信息。
孙咏梅说,未来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光通信和物联网的发展,普通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可以做信息的发布者。以前的互联网生活中,普通人只能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被动地去看网站发布的信息,近几年,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的发展,普通人正在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向着信息的主动发布者转变,每一个个体都是主动的。群体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国有13亿人,其中网民及移动终端持有者的数量,甚至光缆的长度都是世界第一大国,还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这些都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有着大批的服务器,后台的数据交换量是非常大的,而传统的电信息交换毕竟有瓶颈,会出现搜索速度慢,服务器维护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而光通信无论在传输速度还是信息容量上都大大超越传统的电通信,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家公司表面上看起来与光通信无关,但是他们实际上也招收了许多光通信方面的人才用于数据中心的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孙咏梅还参与了物联网的课题研究,主要从事传感器网络方面相关的研究。她介绍说,现在不仅有智能手机,甚至出现了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将来一个杯子、一张桌子都将具备上网的功能。
她近期参加了一个项目启动会,涉及到宽带中国的农村网络建设问题。她感慨地说:“以往日韩在光纤到户宽带上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咱们国家正迎头赶上,宽带中国的概念除了在城市大规模推广实施外,也正在向广大农村扩展延伸。‘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我深有体会,像美国作为实力超群的大国,在这方面做得是最突出的,美国产生的许多创新性的想法,会带动全球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光通信事业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反过来说,光通信的发展也正是国家实力增强的一个体现。中国需要做世界科技的领头羊,以前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走,自己不需要太多的想法,很多创造性的东西都是别人提出来,然后再由我们来做,但事实上,提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北邮在光通信方面拥有优秀的师资生源和深厚的科研积累,如所在团队的责任教授纪越峰老师。大家所努力的目标,就是让祖国在光通信方面,从跟在别人后面走,逐渐发展到国际一流的领先地位。”孙咏梅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就像长跑比赛,跟在第一、第二后面跑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自己要做第一,需要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努力,是很困难的。”
孙咏梅说,像智能电网、智能手机等很多概念都是由美国率先提出来的,乔布斯的苹果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便是在科研经费不落后的情况下,这种革命性、概念性的创新,在国内还非常缺乏。这方面问题的源头还是在于人,在于人才的培养,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了。
教学相长,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导师是十分关键的人物,如何指导自己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去影响这个社会、影响他身边的人,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创新能力,是每位导师需要用心研究的。在孙咏梅看来,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教师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同步的,正如俗话所说的“教学相长”。
在谈到自己的教学风格时,孙咏梅坦言:“我有一些学生都是上了我的课后被吸引过来的,同时与学生们一起做科研,取得一些成果,或者自己参加过的一些学术性的会议,我也会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给更多的学生。比如我们专业的最顶级会议是什么,会议的架构、基本内容、参会人员的类型、参加会议可以获得什么,学生们听了这些之后,会很自然地想象一些关于自己从事这个行业的未来前景,是一个相互受益的过程。”
同时,她十分注重以教育与科研并重的方式培养人才,去参与国家的纵向项目和企业的横向项目。据她介绍,国家的纵向项目体现了国家的重大需求,有利于按需培养人才;而企业的商业项目有着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一般企业的需求都是比较明确的,这种项目可以给学生们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和奋斗。参与这些科研项目对于提升研究生们的专业素质、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
孙咏梅对于家乡的学子也寄予厚望。“如果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山东的学生有可能比其他一些地方的学生更加优秀,因为考生太多,分数线年年居高不下。”她说,桓台的教育事业一直以来都是很受重视的,而且教育投入也比较大。曾经也有一些家乡的学生得知她在北京从事教学工作后,向她咨询过一些问题,她也非常乐意去帮助这些人,根据学生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专业或者为立志考取北邮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而她本人所带过的研究生也有几位山东籍学生,都很优秀,已经有三个留在北京工作,一个前往日本继续深造了。
孙咏梅认为,研究生的学习与之前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极强的主动性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准备考研的学生们应该有所准备的,否则刚从被动式的教学进入研究生的学习之时,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