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一群十七八岁的知识青年下乡来到新城镇聂桥村,挥洒青春和热情。40年后,这群已返回城市的知青再次来到聂桥的“家”,想起那段岁月故事,知青们无不感慨万千。
“小苏,40年了,还是那么年轻呀?”“大哥,我都58岁了,还年轻呀!”11月4日,聂桥村村委大院里热闹盈盈,欢声笑语不断。当年的毛头小子、青涩少女,如今都已到花甲之年。
1975年11月4日,对于郑均忠、苏华、李谦安等知识青年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那一年,他们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聂桥村,在这里度过了2年难忘的时光。
“陆续离开聂桥后,虽然各自有了工作,近的有在张店、博山的,远的有在青岛、兖州的。但我们和村民的联系一直没断过,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20年前我们曾聚过,今天是我们下乡40周年纪念日。”当年的知青班长郑均忠回忆起当年这段经历时,很是兴奋,“那时候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在一个锅里搅勺,一个土炕上睡觉,这段感情割舍不掉。”
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嘘寒问暖间,大家分享着今日各自的幸福生活,也纷纷回忆起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刚来到农村,我对农活真是一窍不通,什么划锄、捆麦子都得学着干。”老知青苏守莲握着本村村民邢本菊的手说,“那会老大姐给我们这些下乡青年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活安排最轻的,很是照顾。”
“那会有在试验田做农活的、当拖拉机手的、干大队保管的、当代课老师、医生的。”郑均忠说,那会条件虽然不比城里,但乡亲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从不把知青当外人,逢年过节就凑在一块吃饭,这让远离父母的小伙、姑娘们倍感亲切。
难得回到第二故乡,知青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故地重游”,试图寻找昔日的“足迹”。“过去插队的时候,这里还都是土坯房,你看现在,新修了路和文化大院,戏台子也很专业。”李谦安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却默默擦拭起眼角的泪水。记者在村委办公室看到一张1975年知青们和村民一起演出时的合影,72岁的本村村们何恒英仔细瞧了一会说,“当年他们有在知青点住的,还有在俺家西屋住的,见到他们能不亲吗?”
为了表示对知青们的欢迎,邢秀莲、邢本菊等文艺爱好者纷纷登上村里的大舞台表演了吕剧选段,“唱得比当年更有味道了。”苏守莲说。
看到当年的矮农房没了,泥泞小路不见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知青们满心欢喜,促膝长谈了很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田欣 王会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