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周刊-->>内容
共建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
“送课下乡”、“结对帮扶”、“进城镇学教”……我县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12-12-21 15:00:24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乡镇教师的朴实、踏实,对工作的淳朴热情让我敬佩,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近日,记者在县实验中学采访时,刚刚上完课的初二英语教师张扬主动向记者说起参与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建设的感受。
    而在不久前,县实验小学校长孙华修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到索镇北辛小学,就学校的管理、教育流程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安排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北辛小学校长罗华感慨地说:“县属学校教师良好的个人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我大开眼界,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这个共建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注定要影响我一生的从教经历。”
    这些活动,是我县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发挥县属学校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为依托,以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中深入开展的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共建活动的一个个生动画面,也是全县教育系统全面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
    如何把互不相干的城乡学校“捆绑”在一起,实行“联校研修、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共建的目的呢?据介绍,县教体局自2011年下半年起,组织县实验小学与索镇中心小学、唐山镇第二小学开展了建设试点。一年来,共同体围绕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研训、团队管理、师生交流活动、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共建活动,在探索城乡学校管理一体化工作方法、教师互派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共建模式。今年新学期开始,县实验中学、世纪中学、实验学校、一小、二小、县实验幼儿园分别与2至3处农村中小学建立共同体。
    据了解,在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共建中,各共同体牵头学校与结对学校将建立完善结对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成员单位帮扶发展三年规划,签订联动帮扶共建协议。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建设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单纯在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资源方面进行帮扶的模式,将共建的重点放在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师资源的互通、学校管理的共进等方面,共同体共同发展、共同接受考核评价,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的发展水平。
    搭建多样化平台深入开展互动交流。借助校园网等交流平台,实现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成员单位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等全方位的合作。共同体成员单位定期互派干部交流,参与对方学校的管理,互相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县属学校则通过专题报告、座谈交流、参与管理等形式在办学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给农村学校以帮助和支持。
    教育教学联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大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内部教师交流、锻炼力度,推进县属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支教,农村学校教师定期到县属学校培训。县属学校中获得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称号的教师与至少一名农村学校教师形成结对帮扶。搭建教学交流平台,着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科研带动,通过农村学校参与县属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构筑学生联动帮扶发展共同体。城乡教育区域共同体成员单位学生通过开展“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一对一的互助活动,实现城乡孩子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展“班级与班级结对”、“学生与学生结对”的联谊活动,建立稳定的互访交流机制,利用节假日等开展艺体特长交流、综合素质展示、学科竞赛等联谊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岳可华)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