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0日,美国纽约是东岳上市全球路演最后一站。在那儿,主要股东和股票承销商花旗银行将最终敲定公司股票价格,公司次日即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之前,公司已为上市做了10个月努力。以张建宏、崔同政为代表的上市团队通过无休止的电话会,与券商、投资商、中介机构进行没完没了的磋商。公司苦心构建并行之有效的整个经营模式、管理理念被多次推倒重建。好不容易将上市道路障碍扫清,却又面临着金融危机前夕股票市场惨淡,和投资商因对氟硅新兴产业不了解表现出的木然。
11月10日,张建宏、崔同政、张建、贺欣、于修源等人结束在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波士顿、华盛顿等地的路演,抵达纽约时,心理压力、倒时差之苦和连轴转的辛劳让他们心力交瘁。然而更残酷的是,在纽约花旗银行一间业务洽谈室里,承销商给出的价格之低远远超过了所有人能够承受的心理底线。原估计公司股票每股定价在2.6元至2.8元之间,而承销商给出的价格竟然只有2.16元。如果按这个价格上市,公司要比预设价格少好几个亿;如果不接受这个价格,将前功尽弃,不仅10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付之东流,白白损失上亿元的上市手续费,还可能遭到经济寒流的严重袭击。
从下午15时到次日0时,双方在股票定价上僵持着,彼此都不肯让步。承销商咬定最低价格,无丝毫通融余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离最后时间只有1个小时了。张建宏明白,价格高低是市盈率的问题,而上不上则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在与团队成员进行最后的商谈并取得所有股东授权之后,张建宏咬着牙在东岳股票认购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此刻是纽约时间凌晨3点半,离香港上市的法定时间仅有半个小时。
正是这一最后抉择,不仅使集团在金融危机前拿回了近20亿的过冬储备,还为东岳在危机中占领发展先机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更重要的是,从那天起,东岳正式跨入国际资本市场,站到了一个新起点、新平台上。(马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