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普通通的专科毕业生到“双学士”学位,从普通员工到技术带头人,她带领员工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首家通过了山东省生产管理质量体系审核,成为行业领域的领头雁,被市政府评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在喧嚣中,她固执地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创新管理模式,传承工匠精神,每天尽心尽力,不忘初心,攻艰克难,在公司提供的大舞台上,增长着阅历,丰富着自我,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张敏(左二)指导年青员工做检测
她,思维敏捷,朝气蓬勃,干练而雷厉风行,在公司随时见到她,给人的感觉总是一副精力充沛、自信执着的样子。而看似性格温和的她,干起工作来却风风火火,有板有眼。
近几年来,她带领团队技术人员,扎根一线、刻苦钻研,她所掌握的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质量体系,令行业内人士叹服、叫绝。她就是日前被市政府评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中保康医疗器具有限公司高级质量工程师张敏。
从生产车间到化验室,只有短短的几层楼梯。这几层楼梯连接着需要合格无菌器械治疗的患者,连接患者高质量的生活。
这几层,张敏一走就是16年。
从心怀梦想的少女,到成为公司质量管理科主任、高级质量工程师,16年间,像无数普通职工一样,她默默无闻,并收获快乐。
从专科生到“双学位”,做学海求索者
1998年,毕业于西安交大精细化工专业的张敏从济宁来到男友的家乡桓台。当时的她心怀梦想,渴望在她的专业领域里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但第一份工作就让她作出了艰难的选择,是到待遇好、工作轻松、环境好的桓台县渔洋中学教书,还是工资收入不稳定、能积累到很多实践经验的企业上班呢?
张敏听从了自己内心,选择到企业上班。“不能丢了自己的专业,我要到有挑战性的企业上班,利用自己的所学,闯一闯。”张敏说。
有目标,就有动力。张敏去了一公司被分配到认证科,从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由于跟她所学专业不对口,张敏感到非常失落。但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阅历的增长,她渐渐明白,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怀有一颗事业心,怀着对工作的热爱,无论在哪,都能干出一番事业。这两年的历练为张敏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根基。
2001年,张敏因照顾不到一周岁的儿子,加入到了蒸蒸日上的朝阳企业——泰宝集团山东中保康医疗器具有限公司。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张敏被选拔到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认定科工作。
工作中,张敏深深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她说:“就好比一个病人看医生,虽然是免费的,但是医生医术不怎么高明,久而久之,就不会再有病人来看病。”经过深思熟虑后,专科毕业的她报考了心理健康本科。白天,张敏认认真真工作,下班回到家,接过照顾孩子的责任,让老人休息,哄孩子睡下后,她再捧起书本自学,每天晚上都学到深夜。一年半后,13门课她全部通过,如愿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
张敏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那时,我感到浑身有用不完的劲,精力非常充沛。每天晚上都学到很晚,白天,上班也很有精神。”
拿到本科证书的张敏继续发力,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又考取了心理健康咨询证书。当时,公司跟张敏一块报考自学的同事有五六名,没考过几门便放弃了,拿到了本科证书的张敏让同事们羡慕不已。
有了证书的张敏却感到非常迷茫,毕业之初的信心满满被现实打磨出了棱角,是转行从事心理健康咨询,还是继续从事化验检测质量管理。
有人说,在人生的旅途中,紧要处就这么二、三步。张敏适时地调整状态,再次扬帆起航,努力探求成功的真谛。
2006年,张敏一次4门课通过了全国注册质量工程师的考试,2011年,申报通过了高级质量管理工程师。为了公司发展的需要,2016年,张敏又考取了青岛大学药学专业,有了“双学位”证书,也因此在公司得名“考试专业户”称号。
16年来,张敏在浩瀚学海里求索,很快成长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和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带头人。
从普通员工到技术带头人,做行业领头雁
张敏说:“认真做事只能做好本分,用心做事方可尽善尽美”。这位高级质量工程师有着刚柔并济的专业技术管理作风,“钢”是她对专业技术、产品质量的严谨务实、精益求精;“柔”则是她对技术创新、孜孜以求的不懈追求。她希望能够通过专业技术团队的用心努力,切实为公司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发挥作用。
? ? ? ?2011年,公司准备新上无菌制剂药品项目,但新上项目对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每一个细节的要求之高,对行业领域内的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涉及的范围广、条件非常苛刻,被整个团队称之为“史上最严无菌规范”。
对于这个“硬骨头”,大家都感觉很棘手,就在同行们都处于观望状态时,张敏紧紧把握契机,勇敢地做了行业的弄潮儿。
张敏说:“无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我来说也是新鲜事物,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借鉴,只能边实践边摸索,边摸索边实践。”为了吃透生产管理质量体系的内容,她没日没夜地泡在公司,带领公司动力科、设备科、生产科等科室工作人员学习细节内容,反复推敲实施细则,到外资企业实地参观学习,修订实施方案。
张敏回忆,在这次项目中,从车间改造、化验室改造、管道系统改造以及基于风险评估的各种验证,体系规范要求都非常严格,带领项目团队,一遍遍演示计算,请教专家,经过四个月的攻坚,技术难题终于被她们一一攻克。
对于张敏工作的忙碌,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工作时兢兢业业,细心负责,为人和善,闲暇之余经常看书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是张敏的领导和同事对她的认可。
对于称赞,她自己却觉得没什么,在质量监测领域,大家拼的是脑力和智慧,谁把关得更为严谨、耐心,谁付出更多,谁就会有相应的收获。张敏和她的团队在时间紧、任务重,技术水平要求高的情况下,攻克了一个个难题,需花费3年时间完成的建设项目,张敏和她的团队仅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首家通过了山东省生产管理质量体系审核。
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生产质量,提高成品良率,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张敏和她的团队不断汲取经验,在公司推行了人机料法环测的质量管理,实现了产品过程的控制。
“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经我们手生产的产品,不是99%就合格了,而是100%的符合各种参数才算合格,容不得丝毫马虎。”张敏告诉记者。
为客户生产出质量更高、更安全,性能更好的产品,是张敏勤学苦练的最终目的,也是她16年来忠于职守、始终如一的动力源泉。张敏和她团队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积极组织开发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全力为公司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三间小屋到1200平方米的检测中心,做团队“传帮带”
“中保康公司是我们的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在为公司奉献着青春和智慧的同时,公司也为我们提供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增长着阅历、丰富着自我,实现着人生的价值。我们每个人的荣辱已经和公司的发展融为一体,在工作中,我们每天身不由己地尽心尽力、积极奋斗,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张敏说。
张敏回忆道,2001年,她上班之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认定科刚刚成立。三间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她们的办公室,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她们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2006年的300平方米的一层楼发展到2016年的整栋检测中心,实验设备由陈旧过时发展到行业最先进,工作人员由3名到23人,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生达60%以上。
期间,张敏的重心也转移到了“传帮带”上去。张敏对于自己的工作有着几近苛求的态度,所以在带徒弟方面也是出了名的严格。她要求自己的徒弟首先从思想上改变观念,要有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她把自己多年来学习积攒的技术经验毫不保留地分享给徒弟们,希望他们能在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
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张敏多年来的悉心指导,经她手培养出的技术骨干都成了公司发展的攻坚力量,张敏充分发挥了技能领军人才的引领示范和传帮带作用。
张敏作为一名母亲,当谈到自己儿子的时候,言语间还是流露着些许的愧疚。“在儿子的成长方面我真的付出太少了,没能给予他及时的陪伴。”张敏迟疑了一下说道。人生总会是这样,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项自己衷爱事业的时候,就会选择性地弱化周围其他的一切事物。在工作与亲情之间,总得有一个割舍,显然张敏对于前者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家庭最深沉的爱,爱得那么不明显。
当站在行业的最前沿,手里捧着沉甸甸的证书,张敏的心头五味杂陈。都说陪伴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但此时,她只想把这些证书拿到家人面前,对他们说,这是给你们的礼物,这里面你们有太多的理解和付出!
? ? ? ? ? ? ? ? ? ? ? ? ?(董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