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企业经济-->>企业风采-->>内容
“企业挣了钱,要为百姓服务”
时间:2014-11-4 13:46:34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10月的桓台,乍寒还暖,虽然中午偶有暖意,但已经处处充满深秋的气息。深秋的一个早上,记者来到齐泰集团。没有人比本次被采访的主角更熟悉这栋1988年建成的办公楼,在他的领导下,这栋办公楼拔地而起,在这栋办公楼里,他引导着齐泰集团(原邢家建筑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从“乞丐”到将军的建筑人

    从20多岁进入建筑行业到1998年退休,伊若新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一转眼,退休也已经十几年了,时间的飞逝让已过古稀之年的伊若新感慨不已。

    说伊若新家族是建筑世家一点都不为过,他的儿子、孙子、侄子、女婿等数人在他的影响下从事了建筑行业,他们中,有的已经功成身退,有的还在建筑院校深造学习,想想自己刚刚接触建筑业时去工地干活经常吃糠咽菜,再看看现在子孙们的生活和在各自岗位上做出的成绩,伊若新非常欣慰。
    10月21日,记者在齐泰集团的办公室见到了74岁的伊若新,笔挺的西装、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维……如若不是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和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斑痕,眼前这位被采访对象一点都不像一个已经70多岁的老人。
    1984年,邢家建筑公司(现齐泰集团)成立,伊若新成了第一任总经理,这一年,伊若新44岁,而此时,他已经在建筑业摸爬滚打了20余年。几十年前的故事,伊若新向记者娓娓道来,没有任何磕绊,由此可见,经历过的所有一切,他都深深烙在了心里。熟悉伊若新的人经常和他开玩笑,称他是“从乞丐到将军”,伊若新从不反驳,反而觉得这个形容非常贴切。

偶然进入建筑行业
    伊若新1940年出生于邢家乡后诸村(现唐山镇后诸村),他的童年堪称悲剧,由于父母早早去世,家中只剩下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为了吃饭,小哥俩经常需要向别人借粮食才能维持生计。
    长大成人后,伊若新先是在一个工厂里面打工,但由于工厂效益不佳,微薄的收入很难解决温饱。196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伊若新经村里人介绍进入了建筑行业,他先从最基础的给别人当小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由于幼年生活贫困,一心只想摆脱穷日子的伊若新干活勤勉、不怕吃苦。为了学技术,他平时一个人要干两三个人的活,中午休息,不管太阳多毒辣,他都是最快速度吃完饭,抓紧时间把下午用的灰和好,然后开始自学垒砖、抹墙皮等技术。1970年,伊若新来到当时的桓台建筑社时,已经是四级瓦工资质,这在建筑行业可是相当快的速度。
    1975年,被后诸村召回的伊若新当上了村施工队的队长。
    1976年,伊若新升任邢家公社的建筑队长。自那以后,伊若新终于再也不用吃糠咽菜了。
    1984年,邢家建筑公司成立(注:1975—1984年公司名称是桓台县建筑工程总公司邢家公司,非独立法人),伊若新成了第一任总经理。
    1985年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为桓台题词“建筑之乡”。此举令桓台建筑业名声大震,全国各地建筑队伍纷纷慕名来桓参观、学习。
    1990年企业改制,邢家建筑公司改为股份制,伊若新兼任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1998年,伊若新退休。

    建筑行业什么最贵? 人才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电影作品中流传开来的名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业同样适用。
    1976年,由于伊若新在工程建设方面能力突出,当时急需工程建设的淄博铝厂和博山工业陶瓷厂都来争夺这个施工队长,双方针锋相对,谁都不肯相让。面对这个“幸福的烦恼”,邢家公社负责人想了一个办法——向淄博铝厂要5吨钢筋,向工业陶瓷厂要100吨硫酸作为交换条件。始料未及的是,双方同时答应了这一类似“刁难”的要求。后来,用伊若新换来的5吨钢筋换来了邢家公社历史上第一辆汽车,100吨硫酸则保证了公社磷肥厂的运行,为改造公社的盐碱地作出重大贡献。
    “谁都没想到两边都这么痛快地答应这些条件,尤其是汽车,当时可是稀罕东西,看着那一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来,心情别提多激动了。”伊若新说。
    从此以后,伊若新开始了两地奔波的生活,铝厂和工业陶瓷厂的东西公社都收了,工程肯定要给人家完成好。两地奔波并没有拖慢任何一家工程进度,无论工程多么紧急,伊若新总能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伊若新“拼命三郎”个性尽显,经常带领工人三班倒,没日没夜的干活。
    从普通建筑工人做起,伊若新坦言在工地干活的实践经验,是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好公司的关键。伊若新当上总经理以后,有时候到工地视察时看到工人干活不规范,他就亲自挽起袖子动手指导,工人们看到他的手艺都很佩服。“没想到伊总这么厉害,怪不得人家当领导呢。”“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伊总是从普通建筑工人干起来的,工地上的什么活他没干过啊。”工人们私底下讨论道。

为家乡人民做实事
    “企业挣钱了,就要为百姓服务”,这是伊若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眼看着公司发展越来越好,资金越来越雄厚,伊若新时刻不忘为家乡人民做贡献。正所谓无巧不成书,1995年前后,由于连年累月的紧张工作,伊若新患上了头疼的毛病,需要做CT检查病情,那么问题来了,由于CT价格极为昂贵,整个桓台县没有一家医院能够负担得起,所以当时桓台县并没有CT,CT检查最近要去张店,需要提前半个月预约,等不及的话只能去济南,但也要预约后一个星期才能排上号。
     看个病如此不方便,让伊若新颇为感慨,感慨之余,他希望家乡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用CT检查病情。随后,伊若新先是托人百般打听,然后派人去美国考察,最终花费200万元从美国为县医院(现齐鲁医院桓台分院)购买了一台二手的CT,并和县医院谈好了分成比例。虽然机器是二手的,但上世纪90年代的200万元,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了。
“桓台县医院有了CT”。这个消息传出去后,整个淄博市都轰动了,来县医院做检查的人络绎不绝,“那时候周边区县也没有CT,很多周边区县的老百姓都过来做检查,CT机经常晚上加班加点为病人检查病情,基本没有闲着的时候。”伊若新说。8年后,与县医院的协议到期,这台CT机光荣“下岗”,伊若新拒绝了美国人35万元回购的要求,而是拉回来免费送给了邢家卫生院,至今,这台20年前购买的CT机依然在邢家卫生院发挥余热。
    值得一提的是,购买CT机的这一举动,不仅为我县填补了一项空白,让老百姓看病有门,还带动了县医院其它科室的发展,而且为齐泰集团带来了500余万元的净利润,可谓一举三得,伊若新至今仍对自己当年的这一举措津津乐道。
    以上只是伊若新服务为民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无论是齐泰集团还是它的前身邢家建筑公司,为当地培养了无数建筑技术人才,成绩有目共睹,贡献有口皆碑。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锦华电力,就是当年伊若新接下负债50万的“烂摊子”后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做企业就是要这样,挣钱的同时,不能忘了服务老百姓。”伊若新说。
    如今,伊若新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他的子女、晚辈们大都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52岁的大儿子伊丕华曾任齐泰集团工会主席,现已退休;45岁的小儿子伊丕怀自己承包工程;孙子伊志伟在青岛建筑学院读书;女婿、两个侄子都是从事建筑行业。在今后的道路上,他们也必将践行伊若新一生的信条,成为献身于建筑事业而不忘百姓的建筑人。   
          (张擎 摄影报道)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